这几天,全程陪同市总公司的技术人员,穿行在大街小巷,整理检测公司在本市通讯电缆的真实布局以及实际长度。
这是一个大容量的工作。公司通讯业务直2002年在本市开通以来,四年之间,发展的业务相当可观,几乎遍及城市的每一个社区角落,当然敷挂下去的大大小小的电缆也是无计其数。现在公司清查统计表明:实际仓库发货出来的电缆总数,和工程竣工上报的电缆总数,以及仪器检测出来电缆的实际总数,三者参照对比严重不符,有很大的水分在里面。于是想来一次全面的摸底清查,看国有资产的流失,到底有多严重。
说句实在话,陪同检测的过程,我是感觉无奈的:早知今日,当初干什么去了?为什么国有企业的管理,总是“亡羊”以后,再去“补牢”呢?我是公司“元老”级的人物,从公司在本市的通讯业务开通以来,我就主管着全市电缆的规划布局,以及工程的竣工图纸。一直以来,我管理这营业厅的“施工工程”是“模范工程”。可就算是“模范工程”,我也见证着许多不合理的设计,不规范的施工等等所造成的大量电缆的闲置与流失。
比如一处小区要求开通公司的通讯及互联网业务,由技术人员去作初步的宣传考察:本小区居民的实际总数,抽查可使用用户的大概数目。然后确定铺设多少对数的电缆,草拟具体的电缆布局图纸,上报市总公司。新型通讯业务的起始阶段,缺乏具有管理与施工的专业技术人才,就使得这整个从设计到竣工的流程中,许多环节的数据,都是“估计”出来的,有很大的水分。简单举个例子说:一个小区的通讯业务开通,粗略的计算需要200p的主干电缆400米,而设计人员总是怕预计的不足,到了申请立项上,也许就变成500米。到施工的人员领出来的电缆,也许变成550米,到竣工图纸上的距离,也许是600米。另外还有用户的不可预测性以及宣传人员预算使用用户的夸大性,200p的主干电缆完成以后的几年时间里,小区实际使用我公司的通讯用户,也许不超过100户。
作为技术的主管人员,我见过许多次这样的不合理设计与不规范施工,造成大量的电缆资源闲置和余料的浪费和流失,而总公司的技术人员验收的时候,很多是“过过堂”。于是形成的这恶性循环的管理,让我很是无奈,也很是痛心。轮到现在,城区大面积的电缆已经铺设完毕,该浪费的已经浪费了,总公司再来清查电缆的布局和实际数量,又有多大的“意义”呢?早在当时,就应该借鉴老牌的通讯公司的设计施工经验,在操作的流程中,把好每一道关卡,那才是正道。
但愿在国有资源的使用上,中国尽量少一些这样“亡羊补牢”的形式主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