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个“疑似”光棍节
明天就是人们熟悉的光棍节了,尤其在高校这个节日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比如我这个脱离了光棍的,暂且又过着“单身”的一大批人 ,均被定义为:疑似光棍!
11月11日,光棍节,没有哪一天比这一天更形象、更贴切了。光棍节”自然而然地流行开来。“光棍”两个字,不仅不是大龄男女的忌讳,而且在很多人眼里也变得可爱了许多。
中国人过节总会在吃上面搞出创意来。四根油条就是“11•11”的四个“1”,包子就代表中间的那个点。这是光棍们的早点宣言,也成为光棍节的吉祥物。在去年(丈夫和孩子均在外地),我于是也和我的光棍学生一起享受了这个极具代表的"光棍套餐"。
除了在这一天以光棍的名义吃完了“套餐”,还要举办各种聚会之外,在这一天选择结婚、告别单身生活,是一项格外有创意的举动。认为从此后生活有了180度大转弯,同是四个“1”却取其一心一意、一生一世的含义,意义非比寻常。我在那一天参加了三位学生的婚礼,好爽的日子!
更有意思的还是,我们一同唱着“光棍大合唱”,有林志炫的《单身情歌》;刘若英的《一辈子的孤单》;陈升的《把悲伤留给自己》;迪克牛仔的《我这个你不爱的人》;张楚的《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梁静茹的《分手快乐》。然后,雄赳赳气昂昂地跳一些无拘无束的不成名堂的光棍舞,以示祝贺。
光棍节逐渐从校园趣味文化演化为都市多元时尚。在这些日子里,弥漫着调侃的意味,也折射出现今都市文化的多元性。
光棍节,最初起缘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高校学子对日历上的数字的形象联想,是校园趣味文化的代表作之一。随着一批批学子告别校园,这个最早由大学男生创立的另类节日开始流向社会,虽然光棍节不土不洋,既不放假也不发所谓的过节费,但是却越来越在单身白领中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随着早期创立光棍节的高校学子陆续离开校园,光棍节的光荣传统一边在校园继续发扬光大,一边被引入到高校之外更为广阔的都市白领圈。几年来,竟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光棍节入门词汇大全:小光棍节、中光棍节和大光棍节,男光棍叫“光光”,女光棍叫“明明”,成了对的就叫“双双”。
近年来,一个新的社会现象也十分有趣——女光棍的队伍在悄悄壮大,她们对自己以及未来都充满自信,在经济上不愿意依靠男性,自己靠努力工作打拼出想要的生活,丈夫对她们而言不是靠山,更不是长期饭票,而是锦上添花的那一笔,她们不是找不着人生伴侣,而是不想为了结婚而结婚,凑合着过妥协的婚姻生活。
还有,很多的“疑似光棍”队伍再扩大,也折射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哈哈,做回光棍感觉很“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