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问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这是舒亶寄赠友人的一首词。舒亶曾在宋神宗时担任过御史中丞等职,曾与李定同做过弹劾苏轼以诗文讥讽新法的事,铸成荒唐的“乌台诗案”。后以罪罢废。舒亶对政敌攻击不遗余力,而对朋友,他则满腔深情。其爱其憎,都十分鲜明,后来获罪,亦因思维与性格过于偏拗所致。
上片写词人日暮登楼所见。“芙蓉落尽”,点明了时值秋季,“天涵水”,叙写从高处远眺水天相接的景色,又引出思人的愁情。词人见烟波无际,不免客愁立起,再加上日暮黄昏近,就更是愁烟四罩,此情此景,唐人已道:“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人崔灏诗句)。舒亶虽不言愁,但愁之意象尽含句中,情景交融,在此两句中已呈现无遗。“背飞双燕贴云寒”进一步借物抒情,以双燕相背贴寒云而飞借喻了朋友的别离,并能触动起对朋友的思念,在将思愁之情渲染到极致时,才托出正在高楼独眺的主人公。这种自远而近的叙写法,虽常见于登高望远之作中,但此处所写却也有它独特的作用:“独”字挑头,既呼应前面所写景物的萧瑟凄清,又向下片孤独惆怅的感慨自然过渡。
下片抒发人生的感慨和怀友之情。词人先以“雪满长安”的意象来衬托人生的孤寂和凄凉心境。“浮生”表明对光阴荏苒、人生虚度的感叹,“只合尊前老”则反映出他借酒销日的郁郁寡欢,“雪满长安道”,则更加重了这种冷寂孤寥的气氛。后两句则是词人对友人的推想,他想像朋友亦会天天登台远望,思念着我,虽然风雪阻道无法相聚,但他一定会折梅相赠,向我报道江南早春的消息。词人既以折梅相赠的典故传达了他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同时又以江南春色的报春梅聊以自慰,换来可以盼望的未来与欢悦。
古人的交往与情谊是多么纯净可爱,他们更注重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和理解,而非物质的、功利的交往。汪伦以踏歌送李白,让李白感到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也不及这歌声中的情谊;“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亦将明月寄赠好友王昌龄,以表达他的一往深情。“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更以浓浓春色比拟对友人的相思浓情,让春色时刻陪伴着友人。“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舒亶翻写了南朝宋陆凯折梅寄赠范晔的诗句,给人以美好、温暖和纯清之感,读了让人齿颊留香。
诉衷情
欧阳修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这首词以形传神,从人物的外貌转而深入其内心世界,通过描写一位歌女的生活片断,展现了歌女们痛苦的内心世界。
上片叙事,从一天的清晨写起:“帘幕卷”,暗示她已起床;轻霜,气候只微寒;因微寒而呵手,可想见她的娇怯;梅妆,是一种美妆,始于南朝宋寿阳公主;试梅妆,谓试着描画梅花妆,如是,更突出她的秀慧俏丽。在梳妆中,她把眉儿画得又细又长,作者领会出,她这样做是有意的,因为她本有离愁别恨,所以把眉画得很长。眉黛之长,象征水阔山长。用远山比美人之眉,由来已久。托名汉伶玄《飞燕外传》:“女弟合德入宫,为薄眉,号远山黛。”又托名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在诗词中,常被引用。
下片抒情,从举止、容色中,作者窥测出她有感伤的情绪,大概她正在思量着难追的往事,惋惜着易逝的芳年。由于她有感伤,触处皆愁,所以欲歌之际,却先敛容不欢;将笑之时,也还带恨含颦。她诚于中而形于外,人则见其外而知其中,故此情此态,最得知心者怜爱而为之魂销,因魂销乃至断肠。
在这首词中,作者笔下出现一位娇柔羞涩的少女,她易愁善感,敏慧多情,这些,都没有作正面交待,却从侧面点拨,使读者从她的梳妆、歌唇、颦笑中想像而得,而她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拟歌”两句,曲折而含蓄,不但现出人物的姿态,而且传出人物的神情,周邦彦的“欲说又休,虑乖芳信,未歌先咽,愁转《清商》”(《风流子》),即脱胎于此。虽然,她所透露的伤离感旧之情,只是淡薄的、微婉的,可是留给我们的印象,却深刻而难忘。
2006年11月07日13:11 [补记] 舒亶(一○四一~一○三),字信道,号懒堂、亦乐居土(《舆地纪胜》卷一一),明州慈溪(今浙江慈溪东南)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进士(《宝庆四明志》卷八)。授临海尉,因手刃犯人自劾弃官。神宗熙宁中,王安石当国,召为审官西院主簿。七年(一○七四),使熙河括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一),还,以功改提举两浙常平。八年,入为权监察御史里行,加集贤校理。元丰二年(一○七九),论奏苏轼谢表讥切时事,并上其诗三卷,酿成“乌台诗案”。三年,擢同修起居注,改知谏院(同上书卷三○二)。四年,权侍御史知杂事、知制诰、兼判国子监、判司农寺(同上书卷三一○、三一一、三一三)。五年,试给事中,权直学士院,为御史中丞(同上书卷三二五、三二六)。六年,以奏事诈伪追两秩勒停(同上书卷三三五)。哲宗绍圣元年(一○九四),复通直郎,管勾洞霄宫。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起知南康军(《宝庆四明志》卷八)。改知荆南,以功迁龙图阁待制。二年卒,年六十三(《东都事略》卷九八)。有文集一百卷(《宋史·艺文志》),已佚。近人张寿镛辑有《舒懒堂诗文存》三卷,收入四明约园刊《四明丛书》。《宋史》卷三二九有传。
舒亶诗,散见《乾道四明图经》等典籍。今以《乾道四明图经》所收编为一卷,他书所录合编为第二卷。并酌参校《舒懒堂诗文存》(简称诗文存)等书。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佑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景佑三年,范仲淹因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康定元年(1040),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以后,又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嘉佑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嘉佑五年(1060),欧阳修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曾表异议,且未执行。熙宁三年(1070),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这一年,他改号“六一居士”。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卒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各体兼备。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叙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却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欧阳修还开了宋代笔记文创作的先声,其《归田录》、《笔说》、《试笔》等都很有名。欧阳修的赋也很有特色,著名的《秋声赋》运用各种比喻,把无形的秋声描摹得非常生动形象,使人仿佛可闻。这篇赋变唐代以来的“律体”为“散体”,对于赋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欧阳修的诗歌创作成就不及散文,但也很有特色,其中不少诗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他还在诗中议论时事,抨击了腐败政治。但他写得更多、也更成功的是那些抒写个人情怀和山水景物的诗。他的诗在艺术上主要受韩愈影响。总的来看,风格是多样的。欧阳修还善于论诗,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诗“穷者而后工”的论点,发展了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对当时和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很大影响。他的《六一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以随便亲切的漫谈方式评叙诗歌,成为一种论诗的新形式。欧阳修也擅长写词,主要内容仍是恋情相思、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尤善以清新疏淡的笔触写景抒情。还有一些艳词,虽写男女约会,也朴实生动。欧阳修在经学、史学、金石学等方面都有成就。他研究《诗》、《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提出自己的创见。史学造诣更深于经学,除参加修撰《新唐书》250卷外,又自著《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他勤于收集,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编辑成一部考古学资料专集--《集古录》。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影响。他的平易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欧阳修的著述,今存《欧阳文忠公全集》,其生平事迹,宋人胡柯撰《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附录于全集。另有清人杨希闵《欧阳文忠公年谱》、华孳亨《增订欧阳文忠年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