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21年,明武宗死后,既无儿也无兄弟,权力出现了真空,明王朝的继位问题成了大臣们的头等大事。最终,张太后与大臣们权衡再三,确立明宪宗第三子朱佑元的独子、武宗的堂弟兴献王朱厚熜继承大统,改元(1522年)为嘉靖年,史称明世宗。
嘉靖帝继位后不久,爆发了明朝历史上最著名的“大礼议之争”的政治事件,最后以大臣们坚持嘉靖帝应遵循把生父作叔父的祖制(就是要继承武宗这一血脉,认武宗的父亲明孝宗朱佑樘为皇父)失败而告终。实质上这场争斗是新皇帝与大臣间的权力之争,嘉靖帝最终赢得胜利,打击了前朝中不服从自己的旧臣,摆脱了大臣们的牵制,树立了威信,巩固了自己根基不深的皇位。
嘉靖初年,世宗吸取教训,清除弊政,处置佞臣,削减宦官权力,任用正直之士担当要职,减轻百姓负担,从而取得民心,缓和了阶级矛盾。但后来,嘉靖帝过度崇信道教,宠用道士,迷信方术,把精力放在寻求长生不老药上,弄得后宫鸡犬不宁,人心慌慌,终于导致了一场宫女谋杀皇帝未遂的“壬寅宫变”。
嘉靖帝朝政上的荒废,让严嵩等一批小人乘机当道,政治昏浊。当然,其间也涌现了一代清官海瑞,抗倭民将俞大猷、戚继光等大明中流砥柱。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明世宗病死,享年六十岁,庙号世宗,下葬于北京昌平永陵。关于他的死因,历史上议论他长期服用丹药中毒而亡。
明世宗一生信道,大部分时间深居后宫,不问朝政,使明王朝从此一步步走向了衰亡,他的是非功过正如被贬云南的大学士杨慎所填那首《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