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漫步“母亲河”畔的遐想》

写作者:江淮一苇     日记本: 岁月留痕

日期:2006年10月29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237

  
  
   发源于大别山的淠河流经我的故乡,流过多少年代,业已无从也无需考察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我,孩提时就在河滩边戏耍,喝着这清澈的河水长大。后来,去外地求学以及踏入社会直到成家立业,转瞬间,二十多年倏忽而过。从外地调回家乡工作后,目睹这千年古城的变化,一种沧海桑田之感涌上心头。也许是一种潜在的“情结”,我常常在河边留连,在晨曦和晚霞里漫步。每每此时,便会想起曾经辗转生活在条河两岸的前辈和当今的亲人们。
  当年杂草丛生、坎坷不平的河岸小道已荡然无存,弯弯的河堤边修建了平坦的沿河大道和坚固的防洪墙,廊亭、栏杆、台阶相间其中,浑然一体。想起家乡的“州志”上曾留下一位文人描述淠河沿岸的诗:“沙明水碧浪花轻,灌木连溪峭壁横。蟹舍几间依断岸,渔舟终古托浮生。歌飘橹外心俱静,唱入芦中听更清。我亦愿为垂钓者,一过此地辄移情。”这般情景,当然已载入历史,只能留给后人浮想连翩了。
  由于河的上游兴建了水库和名扬中外的“淠史杭水利工程”,从而彻底改变了沿河两岸“水来成灾,水过成滩”的不堪状况。听父辈说过,我们的老家在淠河西岸一个叫“王滩”的乡村世居,由于连年水患,当年的前辈们无法生存下去,也曾在淠河上“放排”,即靠水上运输为生,把粮食、布匹、盐等生活资料运送山区,把竹木柴炭等山里的林产品运进城市,这绝对没有“妹妹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的轻松浪漫,尤其是百里背纤、逆水行舟、日晒雨淋、苦不堪言,可想而知纤夫们形同牛马的生活。据说我的曾祖父,就因不堪这根颤悠悠的纤绳之重,而背井离乡进城学手艺谋生的,三年出师后,就在老城墙根下盖了两间草屋,操起手艺过日子了。
  大概是自身的辛苦遭逢和纷繁的市井万象,开拓了曾祖父的视野,他知道了要摆脱愚昧贫穷和白丁的苦力生涯,必须要读书、要有文化。于是他一面赡养年老病残的父母,一面节衣缩食、克勤克俭培养子女读书求学。曾祖父身体力行他的“人不学,不如物”、“学而优则仕”的这一观念,并要求作为家训传给他的子孙。我默然思忖:一百多年前便能作如是想者,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
  “苦心人,天不负”,曾祖父终于靠自己一双粗糙劳作的双手,在子孙中培养了三个教师一个医生。时至今日,屈指一算,父辈姐弟三人的子孙中,居然有大专以上学历及走上大学、中学、小学讲台执教的竟有十人之多。我想已作古的前辈若地下有知,定会含笑九泉了。
  时已中秋,经历过炎夏酷暑的洗礼之后,河岸边依然是草木扶疏,一阵阵丹桂馨香溢满清凉的晚风,习习柔柔,沁入心脾,月上东岗,淡淡溶溶,星光闪烁,若隐若现,河床上升腾起轻盈如烟的薄雾,天水已融为一色。如梦如幻,如醉如痴,犹似在云中漫步的我,远离世俗名利、远离灯红酒绿、远离声色犬马,徐行在“母亲河”的身边,走在故乡的热土上,心中充满了从未有过的静谧、恬淡和闲适、踏实。此时,突然想郭老早年的一句新诗:“虽脚踏实地,却神游天外”。是的,人的生命有限的,但思想是没有疆界的,精神是无法丈量的。人,只要一息尚存,就要珍惜这美好的一切。
  
  

完成时间:2006.10.29 06:28:10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0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