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悼念大姨时所想起的》

写作者:江淮一苇     日记本: 岁月留痕

日期:2006年10月22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326

  
   早餐后,突然接到四弟的电话:大姨娘去世了!尽管我母亲的这位胞姐已
  有九十高龄,但我仍觉得意外。俗话说:“姨妈身上娘肉香”,对这位善良、
  慈祥的姨母,我们一直怀着感激之情,兄弟五人决定一道前去吊唁。
  
   表弟媳告诉我们,大姨是凌晨三时在家里停止呼吸的,没有受到过多病痛
  的折磨,此时穿着洁净的蓝色的衣服,静静地、安祥地躺着,陪守她到最后一
  刻的是英年早逝的次子的妻儿俩人。大姨的长子大学毕业后,远在武汉工作,
  是一所中学校长,在我们表兄弟中是出类拔萃的,小女儿招工在淮南工作,此
  时应该已在匆匆奔丧的路上。
  
   看到大姨便联想到已辞世几年的母亲和小姨,老姐妹三人长的都很像,但
  她们的命运迥异,大姨和小姨都有一份固定工作,因此家庭生活较我家宽裕,
  而我母亲生下“五男二女”,仅靠父亲一人微薄的工资养家活口,其经济何等
  拮据,不言而喻。我的一姐一妹因患肝炎和癫痫无力医治而夭亡。在我们家庭
  最困难的时候,在饥饿威胁我们兄弟生存的时候,大姨夫妇抻出援手,资助过
  我们,尽管是一篮菜、一篮豆渣,但对当时嗷嗷待哺、饥肠辘辘的小兄弟们,
  这是雪中送炭,这一点,兄弟们至今未能忘怀,感恩之心犹存!
  
   母亲和她的姐妹相比较,命运中多了些艰难困苦,但她很坚韧、很自信,
  她常念叨一句俗话:有儿穷不久,无儿久久穷。十年“文革”的噩梦结束后,
  母亲的话应验了,无力培养成才的弟兄们,个个成人成家,年久失修的破烂
  旧居被翻盖一新,哥弟几个都住上了楼房。唯一多读几年书的我也差强人意,
  在政府机关供职。四世同堂的母亲,常叮嘱儿孙们,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
  报。粗通文墨的我当然深知,有一份恩是无法回报的,那就是情义无价!我
  将会谆谆告诫后辈新生代们,对在自己遭遇困境、走入低谷时而受到的恩惠,
  得到的援手,要永远牢记,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要在心灵深处竖起一面纪
  念的丰碑!我想:这才是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的良知和立身处世的根本吧!
  
   一苇于2006年10月21日夤夜
  

完成时间:2006.10.22 08:40:56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9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