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教育的基本理念

写作者:铁树开花     日记本: 奈何桥上的歌声

日期:2006年10月09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433

  讨
  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 教学环节抓常规、重方法、促创新。
  在最近揭晓的诺贝尔各种奖项中,13亿中国人与它失之交臂而作为和中国几乎同时建国的亚洲国家日本,再次传来喜讯:小柴昌俊和田中耕一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众所周知,科技立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而我国的“科教兴国”也已提出好几年了,却为什么日本自1949年汤川秀树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来共获得12个诺贝尔奖项而我国却已直与它无缘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的基础教育路在何方?
   我们的传统教育是以继承知识为中心的教育,知识越多越好,长期以来成为衡量学生成绩优劣的舆论导向何政策导向。实际上知识的数量在创新中不一定起决定作用。爱因斯坦、牛顿等一大批科学家,都是在二十岁左右就做出了划时代的科学成果的,当时,他们的知识含量、知识数量和他们同时期的科学前辈相比,可能要少得多,但为什么他们取得了巨大的科学成就呢?主要是科学方法。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它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要在科学方法上下功夫。创新教育要给学生三个层次的东西:一是给知识,这是最低层次的;而是给方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三是给视野,实际上它也是一种最高层次的思维方法。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鉴于以上的种种认识,我校去年的教学环节除了抓常规教学外,还重点在方法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上狠下功夫。语文课题“加强积累,提高素质”在2001年10月通过了国家级鉴定以后,我校先在英语、历史、地理等学科推广积累的方法,之后又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尝试这种学习方法,方法形成习惯,而习惯则影响人的性格。只要是学生能成为学习的有心人、生活的有心人,只要学生愿意学习,热爱学习,当然,他们学习的不仅是书本上的科学知识,更多的是学习观察生活、认识社会,那么他们也就会用他们敏锐的视觉、聪慧的头脑、和纯洁的思想来观察生活、认识社会,那么他们也必能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萌发创造力,从而成长21世纪合格的接班人;我校的语文老师则在专家提出的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课题的研究,我们充分认识到,积累为源头活水,而创新则是教育之本,只有继承、改革、创新,才能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记住什么时代产生了什么作家,他的代表作品是什么,而是为了让他们理解为什么那个时代能产生那样的代表作品,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怎样写我们的作品。运用才是最好的老师,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关键和最终目的。学会积累、学会思考、学会运用、学会创造是我们向学生灌输的思想,“偷别人的东西叫小偷,而一味沿袭别人的思想则叫寄生虫”、“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个性的表现就是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每个人都有一个脑袋,你的脑袋就长在你自己的肩膀上”等都是老师们常挂在口头上的言论,他们也就是用这些思想和言论来激励学生会学习、爱思考、有创见,他们也用这些思想和言论来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数学老师刘晓燕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培养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让答案不停留在一种方法之上,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视野开阔了,他们不再局限在教材、局限于老师的讲解,而是独辟蹊径,展示自己的个性。李树萃老师的课堂鼓励学生超越教材、超越老师。在《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一课的学习中,对贝聿铭加入美国国籍是否还属于“不变的中国心”这个问题,引出了一堂激烈的争论,老师没有用教材的观点和自己的权威来“压制”学生,也许学生对教材说 “不”、对老师提问号,这也成为我校很多教师的课堂风格。语文老师范秋霞信手拈来的一节课让她自己都很感动:一幅画引出了同学们那么多丰富的想象,这堂轻松、活跃、热烈的口语交流课一直都沉浸在一种“深度、创新”的创造氛围中。学生自己说:“新课堂课激发了我们的情感,启迪了我们的悟性,一个个念头不断地‘冒’出来,我们产生了强烈的要学习、要表达的欲望,它给了我们极为宽广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提高了我们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我们的综合能力被激活了。”
   二、课程改革抓住课堂不放手,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我校教师年轻但不幼稚,有实力却不张扬,有个性但也注重合作,他们本身就是一种很宝贵的课程资源。几年来的教改实验尤其是去年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校重点在课堂教学上下大力度。以前的课堂,老师们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于是老师苦口婆心的讲解和题海战术占据了整个课堂,老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在下面却是昏昏欲睡,根本谈不上什么学习兴趣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泯灭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有的老师能意识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却是认识不到位,由以前的满堂灌改为满堂问,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充斥了整个课堂,“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等问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根本不用动脑筋就可以一口喊出答案,思维空间太狭窄使学生养成了不愿意动脑筋的坏习惯。如何改变这种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把思维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空间还给学生是我校一直努力探索的目标。校长亲自带头听课,激发了老师们搞课堂改革的积极性;教导处多次组织多种形式的听课:同教材达标课、示范课、观摩课、过关课、实验教师达标课等,形成了一种浓厚的钻研新课标、研究新课堂的学术氛围。听课之后的评课更让老师们受益非浅,大家不是互相吹捧,而是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诚恳地提出一些中肯的意见,进一步促进了老师们对新课标的理解,也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授课水平。
   通过锻炼,老师们的课堂动起来了、活起来了!课堂上老师不再居高临下地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蹲下身子,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很自然地实现了教师自身角色的转换,即教师是学习者、发现者、欣赏者,教师是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师是研究者、反思者、创造者。课堂上老师不再用呆板的理论、现成的固定的答案束缚大家的思维,而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亲自体验、合作学习、主动探究中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养成了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更好地验证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科学性。大家都充分认识到:传统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传统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而不思考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辛勤的付出必然有丰厚的回报。通过一年的探索研究,通过一年的奋斗,我校有七名教师被评为高密市课改实验优秀和先进教师,有13名教师被评为校级课改优秀教师;历史老师邓美玲、语文老师单伟、数学老师岳瑛、英语老师郭艳艳等曾多次在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进行新课程调研中举行公开课、观摩课,他们的课堂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原则,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重视创设便于学生学习的情景,多学科、课内外等多方面结合,思想、探究、情景等多线并行,创造宽松的教育环境,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了学生个性。
   我校的数学教学随着“激趣、探究、合作、自学”的课题的确立,数学老师们又开始潜心研究如何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刘晓燕老师在上“有理数”这一节内容时,就采用了一个电话小故事开始了她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在情境探究课上,他们注重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高瑞霞老师在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旋转图形”的内容时,就让学生自制学具。学生们绘制了各种各样的图形,粘贴在黑板上,看,同学们画得多好啊!看着自己得作品被展览,他们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这节课他们学的特别认真。
   岳瑛老师的“三性”教学,即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更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在进行三角形外角和的教学时,她只是提出问题,剩下的就由学生完成了,他们自由组合,进行动手实验,最后自己得出结论。另外还有一些同学探索出多边形得外角和,这种效果决不是老师得讲解所能达到的。
   我校其他学科的教改也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体育老师李文珍一改以前的“我讲你学、我喊你练”的传统教学,开设了让学生自编韵律操的课堂,在活动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理、生物课堂上的自制教具,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当然,课改中受益最大的还是学生。他们深深感受到了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一年级二班赵聪聪说:“在小学上语文课,老师总是讲扫哪儿分析到哪儿:这里为什么用这个词,这样写由什么好处,课后问题从来都是让我们记下答案并背过,而现在语文老师让我们自己读书,自己解决课后问题,有疑难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在班上交流,我们有了自己的空间。”二年级十班的张雪说:“从前上课总觉得像是围绕石头转悠,无趣、乏味、枯燥萌发在每个学生心头。而现在我经常在走路时就听见有人这样说:‘这节课真有趣。’看吧,历史课还开辩论,这可是新鲜事,讨论建设长城的利与弊,辩论秦始皇的功与过,同学们的兴趣那么高涨,畅所欲言,这样的课堂给了我们自由思考的空间,对发展我们的思维是十分有益的。”二年级十班赵贵阳说:“课堂上老师不是硬往我们脑中灌知识,而是注重我们以后成长道路上的问题。课堂上开展大量的实践活动,像语文课上有口语交际、赛诗会、课文表演等,大家都绞尽脑汁地想什么样地话更委婉,最有效,更礼貌,从而也扬长避短。以后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也以语言为基础了,没准,还能出一个外交家也说不定呢。”学生们所提到地有趣的课堂正是老师们运用的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的表现呀!
   老师们在课程改革实验中,不仅在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且还积累了大量的材料。我校为老师和同学共同准备了成长纪录袋,里面的内容丰富多彩。老师的有:课堂实录、教学随笔、课堂案例、论文、自制教具、自己的心得体会等等,学生的有:成长备忘录、探究练习、调查报告、自制学具、日记本、学科疑难汇编等。丰富的资料又进一步促进了老师们对新课标的深入理解,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地课堂教学。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认同夏日里一缕清凉的风,吹散了人们人们心头的躁热;又如冬天里的一股温泉,温暖了人们的心田;它还如久旱后的一场甘霖,如黑夜里的一抹灯光……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新的教学理念,更让我们看到了成功教育的曙光。在课改实验中我们体验到了成功教育的喜悦,当然,我们也又一些困惑。我们将继续探索一条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的课堂教学之路,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经济时代的需求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打破我国诺贝尔奖项的“0”的纪录做出我们不懈的努力。
  
  
  添加到收藏夹
  
  论赛组稿

完成时间:2006.10.09 12:20:07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8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