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且歌且行的许巍

写作者:渡痕     日记本: 青春边缘的印记

日期:2006年10月04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383

  且歌且行的许巍
  大陆音乐界,许巍从来不是一个高调的人,但时间的浓度终究难以遮掩他的星光。近几年,一大批人开始通过他的歌和词来认识他,许多时候谈论的也是他和他那充满让人回味的细节和整体感的纯朴声音。
  之前,我还不知道许巍是谁。2003年夏天,去朋友家玩,音响正反复放着一首歌,云淡风轻的旋律让人感到从容不迫的淡定情怀。我突然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某种细致的触摸感!我问朋友是谁的歌曲,他告诉我,《完美生活》,许巍唱的。又特别强调,是他自己写的歌曲。我问,许巍是谁,朋友没有回答,他从抽屉里抽出一盒磁带,打开磁带盒取出一张歌词递给我。我一眼看到了《完美生活》下面的歌词“体会着狂野,体会孤独,体会着欢乐,爱恨离别……”
  这之后,对许巍开始了全力的关注。他的歌和词对我产生了极大吸引。我开始了解他的过去,关注他的现在,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思考着他的未来。
  听许巍的歌的人,不一定是他的歌迷。大略回顾许巍的音乐历程,能感觉到他的创作的活跃,他有足够的热情支持着他的创作,可以说,每一刻都是崭新的。他是在浮躁的音乐圈里依然保持着清醒而纯真的思考并且从事着诠释生活的音乐事业的少数音乐人之一,我把这理解为是他对为享受生活而听歌的人们的一种关照。他总是给他的追随者“不失时机”的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和触觉来看待自己的生活。不是他的歌迷,同样能够通过他的歌来享受生活的完美。生活中拥有的喜怒哀乐,就是生活的完美。他的歌像一张网,将希望,梦想,焦虑和期待编制在一起,通过咏叹的旋律表达出来。这一点,在近十年来的大陆音乐进程中,他确实留下了明显的足迹。许巍创作的许多饶有生活意味和生活美感的词和歌,常常会被热爱生活喜欢感悟生活且喜欢听他的歌的年轻人咏唱。我从不认为我是谁的歌迷,但我一直喜欢许巍及他的歌和词。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许巍的音乐历程。
  追求是追求者的苦难经历。许巍是一个内心执着、坚定的歌手。他的音乐道路,虽难言苦难,却很艰辛。
  1968年7月21日,许巍出生在西安。1988年,十六岁的他开始练习吉他,次年参加西安市首届吉他弹唱大赛获奖并写出了自己音乐路途上的第一首歌。出于执著的音乐热忱,他放弃了当年的高考,跟着各种文艺团体走穴,历尽艰辛。
  1987年年底参军,在陕西军区当文艺兵。1988年接触到摇滚乐,受到巨大冲击,立志做音乐人。
  到1990年年底,已在部队三年。这一时期尝试并创作了一些流行歌曲,当时还传出来他因忘情练习吉他违纪受处的真实“传闻”。
  1990年复员后,开始职业吉他手的生涯。是当时西安音乐圈中最出色的吉他手之一。1991年,为了自己热爱的音乐事业南下谋生,两月后返回西安。当时他没有收入来源,各方面受到了巨大压力,但依然我行我素,练歌练吉他,用三年的清贫生活,换来了《夸父》,《童话时代》等歌曲,表达了面对生活和社会压力时然对音乐不舍的梦想和追求。
  1993年夏天,许巍召集西安最优秀的歌手,组成“飞”乐队,担任节奏吉他手并负责词曲创作。乐队初建无经济来源,只能在一所破旧的房屋内排练。
  蛰伏一年,到1994年7月,“飞”乐队远赴银川参加“西北摇滚节”,在银川体育馆的出色表演引起各家媒体瞩目。随后的8月,因为种种原因“飞”乐队解散。11月,推出了曲风低迷的两首作品《青鸟》,《两天》。
  1997年4月,首张个人专辑《在别处》正式发行,专辑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销量达50万张,这充分证明了他在大陆原创音乐界吸引歌迷的非凡实力。
  1998年,作为流行音乐界仅有的两位作者,其作品和催健一起被选入中国当代诗歌文选。
  2000年10月,第二张专辑《那一年》出版发行,销量仅依靠口碑相传就突破15万张。
  2002年签约上海艺风音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同年12月,第三张专辑《时光﹒漫步》发行,短短两个月,取得惊人的销售佳绩。
  历经三年后的12月9日,全面发行第四张原创专辑《每一刻都是崭新的》。
  2005年,《在路上》发行,代表了许巍之前一段创作历程的总结,其时间深度与感情深度少有人能够超越,这张专辑也是他新的旅程起行的标志。
  “静观这所有的背喜,都容进这灿烂阳光里。一生都不会停歇,永远向着那春天。”从狂野、浮躁走到孤独、迷茫、跌荡的自我音乐世界,再到坐看云起的平淡、朴实和纯真。许巍的音乐历程,是伴随着他的心灵空间的充实和普遍认知的成熟而逐步走向成熟的。这样的成熟让他的生活由简单和默默无闻变得想平淡、简单都异常艰难!他的音乐从质感上让人觉得越来越轻柔了,也让人感到越来越多的寂寞、忧郁、狂野、自由,还有那份流淌在心间的力量。
  许巍的早期创作,经历了年轻人极力突破封闭的九十年代。他用自己本真的音乐态度打破了不同层次的喜好和贫富的界线,被白领及大学生、还有音乐圈的主流媒体广泛追捧和推崇。《南方周末》在2006年6月的一期专版介绍了许巍和他的生活,从人性方面探悉了许巍和他的音乐之所以被大众越来越喜欢的原因。
  他早期的作品,不管是诗一般的歌词还是咏叹式的旋律,都不可避免的带有忧伤、绝望、愤懑和无边无际的茫然。它会让处于忧伤当中的人们彻底陷入到更忧伤的状态,但同时也感觉到一种强大的在血液中涌动的力量的存在,这种力量正是其独特具备夫人。别人的歌充满忧伤以后永远在怀念忧伤,停留于此,许巍的歌声里,不是,忧伤与茫然只是再一次朝向理想的感情与思想的坚实积淀。
  1994年发行的首张个人专辑《在别处》,曲风低徊流畅,歌词诗性般忧伤,“如一颗重磅炸弹,给当时大陆萎靡不振的摇滚界掀起了不少的波澜。”《在别处》,他用自己的方式自说自话,表达青年人的心声。把那些“痛苦缠绕的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那凄而美的音乐旋律浸染着每一个聆听着。其中收录的先前推出的单曲《两天》,被音乐评论界称为当年最惊世骇俗的摇滚作品。这是当时他在组乐队梦想破灭之后陷入彷徨苦闷的心境下所作。其中那两句永远经典的歌词“我只有两天,一天用来出生,一天用来死亡。”震撼了整个音乐界和喜爱他的歌曲的每一个心灵。
  这张专辑表达的东西很多,音乐质感上都是很重的歌曲。多,是因为生活的体味多。生活本来就是这样,现实给了生活各种各样的东西;重,是由于某种音乐的力量带给他的不可回避的压迫感,让他唯一只能够在重金属的击打声里对抗这种压迫力。关于这点,许巍说过,力量在于人的力量,不在于音乐的力量。这张专辑里,如《 》表达的是那种让人想哭却又难过的无法哭出来的悲伤,以及对逝去无法挽回的无奈,当然,在无助与无奈下还得坚强走下去。这正是人的力量的折射--生活的力量。这一时期许巍的音乐,还没有被广泛传唱。但被《在别处》打动的人们已在翘首以盼他的新作。路的尽头在别处,树和青鸟的色彩让我思念的城市永恒,悄无声息的水妖,遁入我的秋天,忧伤并不遥远。
  《在别处》中的许多歌曲,是用冲动与愤然来表现纷繁复杂的城市中太多的困扰与牵挂。尽管如此,曲风依然清晰而流畅。这张专辑里所有的词汇都围绕着“幻想”而存在。有人说,他是一个只有被生活感动了之后才能写出歌曲的人,他也说:只能从他内心的幻想中去感动自己。
  三年之后全新专辑《那一年》才推出。专辑封面上的他,削去了往日颓废的长发,外形变得干净而利落,但他身上依旧散发出来的是难以挥去的忧伤和淡淡的茫然。他依然安静地用心唱歌和寻找。对于三年之后才发行新专辑,他说,是因为“必须先安静自己的生活和状态,肯定很多生活中的事情。”
  《那一年》没有做过多的宣传,但发行量大得惊人,酒香不怕巷子深,对于这个几乎没有精神崇拜可寄托的年代,人们变得越来越怀旧。那个年代的人和事,人们希望”曾经“以原生态的方式停留到现在。这样的感情,非但没有确立这个时代的精神寄托,反而更让人感怀对青春岁月逝去的留恋。许巍《那一年》中的所有旋律都是怀旧的,很认真地用咏叹的旋律还原了每个人自我感觉里的“曾经”这和大家的心态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感情共鸣。许巍式的咏叹旋律一旦响起,总会有一种悲伤和怀旧的气氛,让所有怀旧的人们“甘心落入这虚幻的洞里”,总会觉得有什么抓住的你的心。《那一年》作为专辑主打歌,轻快的节奏,忧伤的词风,确实很美。仿佛我们心事重重又轻松地在逛街,又仿佛我们将五指插入黑发去轻轻梳理穿过头皮层的复杂的心绪。然后,该出现的一切就都出现了,很短时间内15万张的发行量不仅仅是意味着一个数字!
  记得有句话:回了头的游子,就是乖巧而讨人喜欢的绅士。专辑同名歌曲《那一年》,自说自话式的咏叹,似乎在漫不经心的讲述一个穿行于自我世界的旅人的一切。这里,他的音乐没有了过于愤怒的情绪,对生活的理解逐渐细腻起来。《青鸟》般的飞翔依然是他的梦想。对于《故乡》,他似乎一直徜徉在梦中:怀念他的新娘,怀念他的故乡,而最后又痛苦地选择离开故乡。“总是在梦里,我看到你无助的双眼”,这种无助,是故乡在他眼中的无助,同时他在故乡眼中也是如此无助。他想通过梦的回忆,以期从中获得远离故乡的慰藉。《方向》是一首旋律很美的歌曲。应该说,《两天》是这张专辑里份量最重的一首歌曲,那一句“我需要两天,一天用来出生,一天用来死亡”让每个人都捕捉到了对人生的体验,从而不由自主地进行思考。《那一年》的他,活在《浮躁》的沉重与《简单》的轻松里,也就活在矛盾里。“怎能就让这不停燃烧的心,就这样耗尽消失在平庸里”与“每一天走在纷乱的世界里面,我才感觉要的是简单”,这是形成这种矛盾的反应。在理想里不情愿平庸,又在现实中渴望简单,所以,只能“忘了时间,忘了自己”。
  《读书》杂志上有句话:也许,智者的彻悟永远是智者本人的寂寞心事。许巍的寂寞也许正来源于此。不过,其中《九月》、《温暖》等的旋律已经能明显感觉到很阳光的味道来,像是旅途中阳光透过车窗,停泊在临窗的你的脸上。
  2002年至《时光·漫步》,那个焦灼的许巍变得清新起来。“时光”与“漫步”这两个词,听起来都觉得舒缓而柔和。“让我们相互温暖,只留下清澈的心”。《时光·漫步》一改往日的深邃沉重,尽管也在迷茫,也在困惑,但是已经是可以承受的了!可以说,十年困惑]到此时他才对困惑的思考清晰起来。“在不知不觉的一瞬间,神采飞扬。”《时光·漫步》的十首作品,出现了他从来没有过的灿烂,喜悦,过往的孤独,绝望,忧伤取而代之以很纯很真的简洁与大气。这种变化需要有心人去慢慢体味,一遍又一遍――从他咏叹的旋律里找到我们自己在生活中的变化。但是,我们感到,他其实没有变,还是那个执著的许巍,还是那个只为音乐守候的许巍,“静观这所有的悲喜,都融进灿烂阳光里”,总而言之,“他用他改变的音乐告诉了我们他的不变”。
  西安是许巍的音乐梦想开始的地方。他把在古城浸染到的恬淡风度与人文气息完全诗化后融进这张专辑里。这张专辑里,他更细腻地用音乐在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是浮躁与愤怒归于沉寂后的一种思考。在音乐时光中漫步,从“两天”到“一天”,经历了其间所有的悲喜。《星空》的质感与节奏把握令人折服,《蓝莲花》充满着禅境氛围,《天鹅之旅》的惬意与悠远、空灵,让每一个听过这首歌的人都有飞越辽阔世界、飞过绿色原野的心跳。他“兑现了用音乐打动观众的诺言”。
  《时光·漫步》在风格上的改变赢得了更广泛的回响,充分证明他的音乐路线的延伸是正确的。2005年《每一刻都是崭新的》发行,专辑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包含着他“苦苦行吟后的心得,他的欢喜悲愁,和不能否认的自我改变”,这张专辑更加大众化,充满着希望,淡定,平缓,真诚,自由。十一首歌曲,仅仅是具有幻想力的歌名就已经够吸引人,如《旅行》,《坐看云起》,《秋海》等。十一首歌曲的排序很和谐,轻重缓急都拿捏得及其到位。这都是他的人生“在清澈和自省中所散发的力量”,这些音符的后面正是来自于许巍的一颗平常心!物欲横流的当下,有一颗平常心是多么难得!这也清楚的表明无论时代怎样改变,无论环境怎样改变,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
  《旅行》成为最脍炙人口的一首歌,它的旋律朗朗上口,很容易被大家接受,跟许巍的歌曲一样很容易被接受一样。这更是因为一切喧嚣已经走远,“青山藏在白云间,蝴蝶自由穿行在清涧”的从容深深为大家所喜欢。常常生活在喧嚣旅途的我们,事实上只能去渴望这些。面对身边多彩的世界,我们有时哭泣有时惊喜引起这个的总会是“相逢说再见,相聚又别离”时。人有时很伟大,有时很弱小,这都来源于生活的力量。
  男人的外貌并不重要,比较大众化的许巍,总是用他的歌声去表达对人生对生活的认识和通达。他的商业味并不浓,这一点在当代音乐圈难能可贵。“你用你的眼泪,抚摸我的寂寞。”他是歌坛的诗人,也是诗坛的歌唱者。歌如其人,词如其人。且歌且行的许巍,是一个“用歌声化作人生”的歌手,是一个将人生化作歌曲的诗人——一个将思想咏叹成理想的诗人。他每一阶段的成就都是对他曾经的总结和未来的试探,也都是对他真实人生和生活的肯定和回报。
  以前看到过一本书里有一段许巍与一位记者的对话。那位记者问他为什么把头发在发行第二张专辑时剪短了,许巍说:有一次我在饭馆里吃饭,看见洒满阳光的桌子上面有个鸡蛋,觉得特别舒服,就突然有种感觉。音乐也应该是这样,少一些愤怒,多一些和谐。记者问他以后的理想是什么,他回答,你怎么能把你的音乐写得更好,更真实的表达。唱歌应该说实话,说真话,那就是理想。最近一期的《经济观察报》上,一篇文章有一段话,是意大利驻华大使孟凯蒂说的,一只灯泡,能照亮黑暗的屋子,一只四条腿的椅子,不仅能用,还是美的,就能让我们生活得更好。
  许巍的音乐不一定是全部的生活,对于许多人来说。但一定会有真实生活经验从音乐旋律里流露出来。在他的音乐里,他是深沉而节制的,因为节制,他的词曲简洁得痛快淋漓,就像瀑布哗啦啦从山涧往下掉,又像是打井的钻头突突突的顶在最前端。他把生活化作歌声,是特别自然的事情。没有参照,发乎心底的就写出来,唱出来,这就是完美。
  每次乘火车远行,都不会忘记带三样东西:水,剃须刀,还有许巍的歌。水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对于年轻人来说,一把小小的剃须刀就可以解决修理门面的重要事情。那么许巍的歌呢?它总能让漫长的旅途变得有滋有味,同时让人在现实的旅途状态下不可避免地想起人生的旅途来。在深夜或是午后,坐在靠窗的座位上,窗外的一切靠近又远离,听着许巍的歌,身体感受着火车有节奏的震颤,旅途不管有多遥远,都会觉得,离开已经是一种迫近而又平静的靠近。我有一种体验,它的歌曲最适合在旅途中听。窗口的风声和他特质的沙哑声音,火车的节奏与他音乐的旋律,我们的感触与他音乐中的淡淡忧伤与理想,都很自然、和谐地交织在一起。他不同于大陆的任何一位歌手,他有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更“人生”的思维,而且,有自己真实的寂寞。他的音乐旅途经历过磨练,追求道路经历艰辛,但是,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实现了喜欢他的人对他以及对自己的期待,而且,他还在孜孜不倦的行进在路上。旅途与他的歌,有时候,已经成了某种深刻的呼应。
  
  

完成时间:2006.10.04 16:48:35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2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