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吃豆腐

写作者:徒步走地球     日记本: 男人的秘密

日期:2006年08月19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381

   今天吃了豆腐。(刚打出这几个字,邻座的男生就呵呵笑。奇怪,又没打错,有啥好笑的哇。只好把显示器搬偏点,继续打。)
   其实豆腐有多种吃法:小葱拌豆腐、丝瓜炒豆腐、麻婆豆腐、肥肠臭豆腐……还是随便来一个吧:家常豆腐。关于这个名称就不说了,主要说说其制作方法,毕竟是以吃到肚子里为目的嘛。
   原料有的话就先抽烟喝水等一下。没有的就开始准备:豆腐、猪肉、菜油、豆瓣、豆粉……
   开始做了:把豆腐切成中指那么长,稍薄一点,二指那么宽。放到开水锅中煮一下捞出来沥干待用。这期间把猪肉也切成片片了哈。把炒锅放到火上,倒菜油,烧到五成熟,(不要像我把手指伸到油里去试。)把一片片的豆腐铺到锅里煎,撒点盐,要翻翻,不要糊了,两面煎成黄色就可以了。煎好后,弄起来。接着炒肉,把豆瓣也放进去一起炒,冒油了就加开水,放调料,再把煎好的黄色豆腐放进去,煮嘛,煮一会儿就行。最后用豆粉勾芡。(这儿得说一下,豆粉就红苕打出来过滤沉淀下来的那个白的,晒干了的,用的时候得用水调一下子。)
   好了,舀到盘里就可以吃了。可能看起来有点枯燥。为增强记忆,请再看一遍。
   其实豆腐有多种吃法:小葱拌豆腐、丝瓜炒豆腐、麻婆豆腐、肥肠臭豆腐……还是随便来一个吧:家常豆腐。关于这个名称就不说了,主要说说其制作方法,毕竟是以吃到肚子里为目的嘛。
   原料有的话就先抽烟喝水等一下。没有的就开始准备:豆腐、猪肉、菜油、豆瓣、豆粉……
   开始做了:把豆腐切成中指那么长,稍薄一点,二指那么宽。放到开水锅中煮一下捞出来沥干待用。这期间把猪肉也切成片片了哈。把炒锅放到火上,倒菜油,烧到五成熟,(不要像我把手指伸到油里去试。)把一片片的豆腐铺到锅里煎,撒点盐,要翻翻,不要糊了,两面煎成黄色就可以了。煎好后,弄起来。接着炒肉,把豆瓣也放进去一起炒,冒油了就加开水,放调料,再把煎好的黄色豆腐放进去,煮嘛,煮一会儿就行。最后用豆粉勾芡。(这儿得说一下,豆粉就红苕打出来过滤沉淀下来的那个白的,晒干了的,用的时候得用水调一下子。)(看完第二遍的朋友请说一下,相信你是不会白看,我定会奉上10个林元,自己去买料体会一下。豆腐各大小菜场都有的卖,运气好的话,还能碰上挑着担走街穿巷的,那样就省去了到菜场的麻烦。)
  2006年08月22日21:08 [补记]    北京宏登队客场挑战中超劲旅成都五牛。面对这个首回合曾在主场击败过的对手,宏登队显然没有能够延续好运,他们在客场0比3惨败,遭遇了本赛季的第9场失利。
  
  北京宏登队本场失利后,目前以3胜4平9负积13分的成绩与另一支升班马南昌八一队一同排名积分榜倒数第二位。湖南湘军则以8分积分垫底。宏登主教练张旭表示,虽然球队近一个阶段遭遇的对手较强,但这不是失分的理由。“现在全队都已经拉响了保级的警报,我们要做的就是团结球队,后面的比赛场场是硬仗,场场都要全力去拼!”
  
  积分榜上,河南建业37分领跑,浙江绿城1分之差紧随其后,广州医药队32分排名第三。
  
  呵呵
  成都胜了
  
  
  2006年08月30日21:08 [补记]    歪谈:微型小说最本质的文体特征
  
  微型小说起源甚早,但真正发展也就近20多年的事。相对于其他文体来说,它实在太年轻了,说它只在牙牙学语阶段应该不算太过分。虽然微型小说的发展史不长,但对其文本特征的争论却不少,外在的内在的不一而足,几可汗牛充栋矣。但个人却以为,前辈们的论述几乎无一例外地没有摆脱中长篇小说理论的桎梏,一直在一个死圈圈里打转,这就注定关于微型小说的种种理论存在先天性的无法克服的缺憾,表现在实践中就是五花八门狼烟四起的局面,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自我摸索之中。微型小说最本质的文本特征到底是什么?不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局面便将永远存在下去。虽然这种局面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微型小说无限丰富发展的可能性,但这种本质特征不确定的因素势必导致微型小说作者们写作方向的模糊,最终影响到微型小说发展成型的进度。
  
  (先笑一下,估计已经有80%以上的人开始嗤之以鼻了。还有19%的人在想,这小子哪冒出来滴?拽哦。好在俺没学过啥写作理论,说起话来就有点乱打天岗石,先请各位谅解哈。)
  
  微型小说最本质的文本特征到底是什么呢?
  
  传统的中长篇小说理论认为,小说的本质特征在于塑造人物形象,换句话说,小说是以写人为主的,这种说法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的确,如果一篇小说的人物没有特点,立不起来,那肯定是失败的。曾经有一位前辈作家说过,几乎所有成功的小说作品,人们记住的都是小说中的人物而不是它的故事情节。人们也许忘记了林黛玉、贾宝玉、潘金莲、祥林嫂、阿Q等等人物做过什么事,甚至忘记了他们出自于哪一篇小说中,但却记住了他们的名字。这说明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最重点的,如果不能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它便会在很短的时间里被忽略。我也同意上述观点,但要提请朋友们注意的是,我理解这里的“小说”指的是“中长篇以及短篇小说”,而不是微型小说!
  
  微型小说是否也是如此呢?微型小说作为一种独立于中长篇小说之外的新文体,已经得到不少人的认同,但它是否具有与中长篇小说一样的本质特征呢?我的答案是否定的。窃以为,微型小说应该是以写事为主的一种新型文体,不以写人为主而以写事为主,这正是它作为一种新型的独立文体存在的理由。朋友们可以试着回想一下,读过的微型小说中的人物你记住了几个?同时,也请朋友们回想一下,你是否记住了微型小说写过的某件事呢?滕刚算得上微型小说领域里的大家了,他的不少微型小说里的人物都以张三命名,他是要让人们记住哪一个张三呢?我冒昧地揣度一下,也许他只想人们记住他写过的某一件事,而且试图让人们透过那件事看到事情背后的东西。如果不明白他小说故事背后的东西,说明你就没有读懂他的微型小说。
  
  (是不是有点意思了?耐心点,听俺慢慢吹哈。)
  
  评论家刘一东老师在其《论微型小说情节的审美特征和审美功能》(《小说评论》1986年第3期)中认为,小小说的情节是单一的,而短篇小说的情节是复杂的,正是这一点使它们区别开来。虽然篇幅字数也是它们的区别之一,但这根本上是由情节决定的,“只要情节具有单一性,小说的篇幅就写不长。”
  
  个人很认同刘一东老师的这个观点,事实上,这个观点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微型小说以其特有的篇幅特点,只能选择一个生活的小剖面或者说一个情节单一的小事件进行描述,这就注定了它不可能全方位地展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也许有人会说,从一个单一的事件里表现出一个人物的全面特征,让人物栩栩如生地站在人们面前,这就是水平。你不能就代表别人也不能吗?
  
  人是世界上最高级的动物,任何一个正常人的性格都具有多面性,不可能是简单的一面。通过一个单一的事件表现出一个人的多面特征我认为是不可能的,就象人不能同时踏进两条河流或者不能同时看到一片树叶的两面一样。从一个单一事件中只能表现出一个人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也就是说,这个人物不可能是全面的。他的性格特征的某一个方面也许可以表现得很生动,但绝不会是一个立体的全面的活生生的人物。至少我认为是不可能的。
  
  基于上述论述,个人认为微型小说应该以写事为主,而不是以刻画人物为主。微型小说的任务就是把一个故事描述出来,让读者透过故事领会故事背后的东西。那种执意地要通过一个小故事生动地刻画出一个人物的想法注定是一厢情愿的,是顶着对窝耍狮子----费力不讨好。因为微型小说这种文体没有给你这个平台。
  
  有人曾把微型小说的创作比作“针尖上跳舞”,这真是一个贴切而奇妙的比喻。在针尖上跳舞需要精湛的技术,一般人到了针尖上站都站不稳,更别说跳舞了。但针尖就是针尖,它提供给舞者的舞台永远只限于针尖上,一个技术无论多么精湛的舞者,不管他在针尖上跳得如何地优雅飘逸,但人们无法看到他在更宽阔的舞台上的表演会是什么样子。说得更明白点就是,当他在针尖上跳舞的时候,人们就不可能看到他双足完全踏实于地板上的身姿。这是鱼与熊掌的关系,这与一个人不能同时踏进两条河流是一个道理。
  
  (唉,俺知道你还没有动心的,可是,俺只能说到这个样子了,将就着看吧。)
  
  因此,长久以来,很多人把塑造人物形象当作微型小说最本质特征是一种方向上的悖误,正是在这种理论的误导下,对一篇微型小说的评价缺乏相对统一的标杆,使得微型小说的创造与评论都陷入了一种模糊不清的尴尬境地,每个人都在蒙头进行个体探索。
  
  实际上,人们称微型小说为微型“小说”只是一种习惯性地沿用,并不代表它的基本本质就是小说的。微型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新型文体,它之所以有别于中长篇小说,正是在于他重在写事的本质特征。当然,因为它是“小说”,它不可避免地要带有“小说”的某些特征,比如它得有小说的基本要素,要有情节,细节,还必须得有人物。这一点与英语语法中的动名词可以带有动词和名词的某些特征一个道理。但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微型小说最本质的文体特征在于写事而不是写人,这才是它与中、长、短篇小说的本质区别所在。
  
  明确微型小说最本质的文体特征之后再回过头来看,一直闹得沸沸扬扬的关于故事与小说的区别的争论便会迎刃而解。既然微型小说的本质是以写事为主的,故事与小说就只是叙述语言的风格上的不同,不能说哪种比另一种更高明。也许叙述技巧上有高下之分,却无本质的区别。所有的技巧都必须围绕一个故事核来进行,重要的是故事本身而不是表现技巧,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毫无意义的故事,无论其结构多好,文笔多优美,都不会有多大的价值,而那些能赋于故事以精神力量的微型小说才是真正的好小说,这也是评价一篇微型小说好坏是否有价值的重要依据。
  
  (呵呵,这牛皮越吹越大了,不好意思哈,一吹起来就打不住,还是接着往下吹哦.)
  
  有人曾把故事与小说的不同叙述风格比着歌曲中的美声唱法、通俗唱法、民族唱法以及原生态唱法等,我觉得是有些道理的,只是唱法不同,并无高下之分。从这点上看,传统意义上的故事与小说就象一条大河的两个支流,不管它们的区别有多大,最终也只是一条大河里的两条支流罢了,这条大河可以统称为“微型小说”。
  
  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我们读微型小说,更多的应该从它叙述的故事中去寻找答案,而不是从人物身上去寻找。记得有一位前辈评论家说过:不要老是站在十九世纪的批评观念上来进行小小说的批评。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确实重要,但是这种观念早就已经成为了历史。当现代派作家如春后雨笋一样冒出来的时候,人物在小说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观念早就被颠覆得面貌全非。去看一看卡夫卡、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福克纳、普鲁斯特、米兰·昆德拉、柏格森、萨特、茨威格这些人的小说吧,你要是还持这种典型人物论的陈旧观念,看会不会把你郁闷死。这是很有道理的。说明人物形象是否丰满生动已经不是评价微型小说的依据了。重要的是要看小说里的故事是不是有意义。
  
  明确了微型小说的最本质的文体特征对于微型小说的创作来说同样具有指导意义。重在写事,就要求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摆脱传统小说理论重在人物塑造的观念,要把人物当作道具来使用,要让人跟着故事情节走,要让读者从故事中去感悟,而不是从某一个人物身上去寻找答案。
  
  (其实,俺很想把它编得更圆一点的,可是,俺实在书读得少了点,要找出更多的佐证好麻烦好麻烦的,没办法,这写这么点了,希望能给朋友们一点小小启发哈。如果你不同意这种看法,就当俺没说哈,记着,千万别骂俺哦,俺耳朵有感应的。)
  
  
  知了 5月17日晚草就
  注:微型小说与小小说只是提法不同,个人认同前者,并不反对认同后者。
  严重声明:本人没学过任何写作理论,纯是一时兴起,歪谈一通,若有不妥,不要见笑哈。也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
  
  
  
  
  
  
  
  
  

完成时间:2006.08.19 21:22:57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3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