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16)--接受三结合的教育
 
 
jlyjlwh200  2004-11-21 10:25   收藏:9 回复:13 点击:4283          

  
  2004年11月21日星期日
  
  那时的学校也不断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这所学校改制为半工半读学校,学生除了学好文化课之外,每年还要接受三个月特殊的思想教育。
  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学生首先接受的是劳动课,学校成立了个编织厂,从外地购进梢条,让学生编织装保温砖的筐,卖给保温材料厂,装保温砖向外地运。筐大致长一米,高30公分,宽30公分。
  学校正好12个班,每个班在编织厂劳动一个月。对学校当然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对学生是个很好的吃苦耐劳的教育,从而永远不忘劳动人民的本色。
  劳动虽然累些,但是学生们都愿意干,因为劳动时,学校给每生每顿增加二两饭,可以吃饱肚子了,另外还能给做身学生服,何乐而不为呢?
  温河自小在家时,对编筐窝篓就十分喜欢,常常从野外割来柳条编土篮子;有时也割些细榆树条剥去皮编成小白筐装食品用。学校编这筐论工艺远比温河在家时编那筐差,但是就是筐沿特殊,不好拧。
  一般地劳动分工是这样的,女同学大部分编筐底(师范生女同学占五分之三还多),部分男同学编四周,极少的数手巧点的男同学拧筐沿。梢条比柳条硬,开始拧时温河很不习惯,尽管把两手都拧得血糊的,可是拧出的筐沿经验收组验收,还是不合格。
  那时同学们都讲究迎着困难上,手拧出血皱一皱眉头都不算好汉,白天拧不好,晚间接着拧。不过三天温河拧出的筐沿全部过了关,而且速度也上来了,达到五分钟保证完成一个筐沿;一天下来,怎么也得拧个五六十个筐沿。
  拧筐沿虽然是坐着,但老是一个姿势,也累得浑身酸痛。但那时不管你是真是假,都得表现出以苦为乐的姿态来。
  教育与贫下中农相结合。每年各班学生都要下一个月乡,到农村中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66年的4月份,温河随班级来到了马鞍山大队,同学们都分住在贫下中农家中,晚间访贫问苦,早晨帮贫下中农扫院子、挑水、劈柴;白天到小学去实习,当各班的副班主任,向在职老师学习经营班级和讲课的经验。
  学生们自己成立伙食点,自己做饭。每饭班二人,男女各一人,男生主要负责挑水,劈柴;女生淘米切菜。粮食和蔬菜自己到学校去取,柴禾同学们自己上山去拾。那时山上的干枝柴遍山坡。温河他们就用自己的行李绳往下背,结果行李绳全磨折了。
  温河当时和金永值同学被分到了后山住,一个姓苑的人家,相当热情。两口子都三十多岁,屋子收拾得也十分干净,每天将炕烧得热乎乎的,温河两人感到很温馨。
  可是,一天在生产队,一个姓李的50多岁的社员,找到了温河和金永值,神秘兮兮地对他俩说:“你们知道老苑家的背景吗?”
  温河说:“不知道啊,什么背景啊?”
  姓李的社员说:“那可是大有来头啊,他们家虽然是贫农成分,可是那小子可能是暗藏的阶级敌人,他原来在西藏了,可能干了反革命勾当逃回来的,你们没看见他们家挂着的两人结婚的照片吗?”
  那时人们都是宁左勿右,神经都像有毛病似的,别的犹可,一谈到阶级斗争那可就得十分重视起来。温河受着这些思想影响,当然也不能例外。
  温河和金永值听后,真有些不知所措了,于是决定先回老苑家看看照片再说。回到老苑家一看,墙上果然挂着男女二人的结婚照,女的穿着极其漂亮的婚纱,男的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温河那时只看到人们穿着破衣烂帽,以为这才是朴素,才是无产阶级的表现,这样的服饰只有在电影中看到,而且都是资本家和大地主家的人才能穿到,看来这一家绝不一般了。
  那一晚,两人以为真的住到了阶级敌人家里,头皮发麻,怎么也无法入睡。第二天马上向老师报告,老师阶级斗争弦绷得更紧,决定给温河他俩换一个地方。温河一想,哪也别去了,阶级斗争太复杂,说不上还得住到一个可疑分子家中,那就更麻烦了,听说生产队老更官(喂牲口的)是铁杆贫农,这里最保险了,于是二人就要求到生产队去住,老师同意了。于是温河两人就搬到了生产队和老更官做伴。
  现在想想多么可笑,其实根本什么问题都没有,但在那大讲阶级斗争的年代就是那样幼稚可笑,当然比这可笑的多着呢?
  王文学校长经常到基层去看同学们,为了表示和贫下中农结合得好,经常在生产队将上衣脱下来,光着膀子捉虱子,受到了老百姓的广泛赞扬,说这才是我们老百姓的贴心人呢。王校长是个党外民主人士,校党支部也树立他,说和贫下中农结合得好。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王校长自然是温河学习的榜样,尽管那时身上已经没有虱子了,也假装被虱子咬够呛,装模作样地将衣服脱下来,细心地找起了虱子。也难怪,那年月,只有这样,贫下中农才认为和他们一条心了,不然穿得溜光水华,非叫你没有改造好的小资产阶级不可。
  教育与工人阶级相结合。学校每年安排学生下一次工厂,去和工人阶级同劳动、同学习,从而学习工人阶级的好思想、好作风。
  从农村回来不久,温河班于六月份就来到了保温材料厂参加劳动。将行李也带到工厂,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工厂给发了一套工作服,劳动完再交回去。
  保温材料厂主要是用锯末子烧制保温砖,这种转体轻保温,冷空气难以侵入。
  温河他们的劳动主要是用独轮车往车间推锯末子,过去谁推过这玩艺?弄不好向两边直倒。可是人没有三天外行,只两天温河就推得很顺手了,一车锯末子也就是六七十斤,但是往车间机器上倒时,却有很大一个陡坡,很吃力,上时需用肚皮用力顶才可。开始推车劳动也很不适应,一天劳动下来,累得腰酸腿软,可过了一周,就什么事都没有了,推车技巧也掌握的更熟练了,每天像玩似的劳动着,很有意思。
  在食堂吃饭,每顿都是捞小米饭,每人给六两,蒜苗炒豆腐一大盘,吃得很饱,比在学校上课强多了,同学们真有点乐不思蜀了。
  带班负责对同学们进行再教育的是黄师傅,50多岁的年纪,是抗美援朝的老兵,搞再教育满够格。老头可没摆出再教育的姿态,平易近人,经常给温河他们讲抗美援朝的故事。
  黄师傅还特别爱唱歌,但不会多少歌,每天总是唱着《喜看拉萨新面貌》,“为啥树干立在路旁,上面布满了蜘蛛网”,每当听到这两句唱词,就知道黄师傅驾到。
  后来他见师范学生多数都能唱歌,就诙谐地说:“同学们,别老是我教育你们了,你们也教育我几次吧,教我多会几支歌。” 于是“洪湖水浪打浪”、“大海航行靠舵手”、“红梅赞”等歌曲每天都响彻在劳动的工地上。学生和工人真的打成一片了。
  一个月的劳动结束时,同学们和工人师傅们都恋恋不舍,分别时还都撒下了泪水。
  
  
  

文坛.浮 世 收录   原创    查看回帖   回  复   


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转自“胡杨林”(www.my510.cn),并付给作者稿费,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