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13)--踏上新的学习之路
 
 
jlyjlwh200  2004-11-18 12:00   收藏:10 回复:16 点击:4351          

   2004年 11月18日
  
  这是凌晨两点的时刻,外面,皓月当空,群星闪灼。在去往长春市内的大道上,跑着一辆马车,车上坐着父子二人,他们就是温河父子二人。
  温河这个刚满17岁的小伙子,今天显得格外精神焕发,穿着从来没有穿过的当时流行的学生制服,内里是有生以来第一次穿上的背心和裤衩,感到格外舒服和惬意。一般人少有的浓密头发今天梳得格外整齐而舒展。
  他这是去上学,去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去上学。
  上师范学校,当然不是他的升学首选。他是个胸怀大志的人,要读高中,将来上大学,当科学家,这才是自己想要的。可是这些理想似乎在一夜之间全破灭了,中等师范学校就是去当老师,而且多数去当小学老师。“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温河又怎么能不被这些思想影响呢?
  然而家境的贫困,父亲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勤苦劳作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温河要彻底改变自己命运,父亲的历史绝不要在自己的身上重演。当老师在当时虽然不是什么理想的职业,但毕竟是挣工资的;毕竟是国家干部。在一般人看来,挣工资的就是高贵阶层,哪怕是个体力工人,在农民的眼中都是鹤立鸡群的,何况是教师了,那是仰慕不止呢。
  马车上了大道,马也小跑起来,随着嗒嗒的马蹄声,温河的思绪又回到了中考的前前后后。
  在报考志愿时,温河就是一个想法上高中,可是父亲却百般不同意,因为供一个高中生每年至少得300元钱左右,这对于一个农民来讲,确是个相当大的负担。好的年头,年终分红三四百元钱就是比较好的生产队了,不少生产队都是倒刨(就是干了一年还得向生产队交钱)。温河他们生产队当时是十里八村中属于上游的,还算远远地高于其他生产队,每年能分个几百元钱。
  这样的收入供一个高中生,家里的生活就会受到极大的冲击。父亲不是特别为子女前途考虑的人,大哥大姐学习成绩都非常好,正是由于父亲没有砸锅卖铁也要供子女读书的劲头,而都中途辍学了。
  那些日子,温河心情苦恼极了,上高中,父亲不同意;上中专,自己不情愿。姐姐见此,心疼弟弟,安慰他说:“你就偷偷地报考高中吧,既成事实后,父亲也就得认了。不然,姐姐挣的钱宁可全部供你读书。”
  姐姐的话使温河感激凌涕,他毫不犹豫地将第一志愿填上了高中。
  那年报考分两栏,一栏是报考高中栏,只有两个高中,任选其一;另一栏是中专,可以按顺序填六个志愿。温河为了慎重起见,中专栏中的六个志愿也全部填齐;为了更保险,在第六栏中填上了师范学校。
  1965年的中考也实行了小小的改革,只考语文、政治、数学。而语文没考任何基础知识,就是出了两道作文题,任选其一。大致是让记叙发生在身边的热爱集体的好人好事;数学是几何代数一张卷,基础知识、计算题和几何证明题;政治是一道大论述题,论述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样的考试无疑是更侧重于测试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引导师生远离死记硬背。
  尽管是从来也没有尝试过的考试新形式,但温河并不感到惊慌失措和棘手,每一科他都只用了三分之二的时间就第一个交卷了。监场的是温河小学时的张连莹老师,看到温河如此敏锐、快捷,大为赞赏和高兴,回到屯中逢人就讲,以至全屯人都认为温河非考上不可了。
  中考过后,温河带着十分留恋的心情迈出了学习三年的校园;从而结束了愉快的初中时期的学习生活,回到家里等待着中考成绩的发表。
  那时,生产队活特别多,社员老是干不过来,学生放假时愿意参加生产队劳动,那是队长求之不得的事;学生们也不愿意呆着,和社员们一起劳动,歇气时坐在地头打扑克,下五道;劳动中天南海北地、东周列国地聊着,还这是其乐无穷呢。而且生产队还给工分,一个劳动日弄好了还能挣个块八毛的,何乐而不为呢?
  有一天,温河正光着脚和社员们一起在生产队西侧戗草皮子沤粪用。突然屯中的孙小眼来了,告诉温河学校领导让其立刻到学校去。温河一听,心就跳了起来,他知道准是中考成绩来了。
  到了学校一看,还来了三名女同学,赵校长将温河等四名同学叫到了一起开了个小会儿。正式通知温河等四名同学被师范学校录取了。并将录取通知书发到了每人手中。
  温河看着录取通知书,心潮起伏,难道自己的大学梦就这样破灭了吗?然而转念一想,也好,上师范免学费,供吃供用不花钱,符合了父亲的意愿,也避免了家中由于自己上学的事再出矛盾。自己是个农民的儿子,能熬出头也不错了,别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了,毕竟从现在开始自己已经不会是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庄稼汉了。人生的路长着呢,谁知道哪一天还会出现新的转机,那就全凭自己的命运了。
  家中的喜庆气氛可就不一般了,那时升学率极低,一个屯子几年都出不去一个中专生,大专生简直就是凤毛麟角。温河小学时的120多名学生中只有三名读到了中专,大专一个都没有,一个中专生也可看作一个“小状元”呢。屯中传开了,屯邻们来了,亲属们来了,同学们来了。整天看望的人络绎不绝,那几天家中真像过节样热闹。
  母亲成年劳累额上刻得极深的皱纹也舒展开了,笑容整天挂在脸上。给温河忙乎着做新衣新被。使温河出娘胎以来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褥子。总之,家中做着温河上学前的一切准备工作,父亲更是喜不自甚,因为家里又减去了一个沉重负担。
  温河自己去公社派出所办理了户口手续;又办了粮食关系。从此温河就变年成了非农业供应户口,这简直就是自己重大的人生转折了,在他人看来,就是一步登天。
  大马车的一个巨大颠簸,将温河从深深的思绪中拉回,恰好也到了摩电道头,到火车站要坐六线摩电车,车票是四分钱。父亲为温河拎着行李,温河自己拎着书包和牙具等。上了摩电车只用了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长春火车站,时候将近早晨五点钟。一打听,原来开往师范学校的火车是下午两点多。
  因为候车的人太多,没有空坐席,这十来个小时温河与父亲只好连蹲带站地在候车室度过。下午列车剪票的时刻到了,温河与父亲挥手告别,踏上了东去的列车。
  幸好,车上碰到了学校接学生的老师和同学,这对于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出远门的温河来说,无疑是意外的惊喜。下车后,由接站的同学和老师直接带到了学校。
  到校后,温河才从校长的口中知道,自己在这届考入师范的学生当中独占鳌头,总分数是273分。而且被师范学校录取还有一段佳话。
  原来那年中考,对考生的身体条件要求特别严格。温河眼睛近视且红绿色弱,高中录到他时,尽管温河的分数远远超出他们的录取线,然而在那追求升学率的年代里,高中领导考虑的是录取的学生将来上大学有几成把握。那时的学生又不像现在近视眼遍地,很少有近视的,可以说初中毕业生中百分之一都不到;身体一点毛病没有的有都是,谁要你个近视眼加色弱?所以温河被高中拒之门外。
  其它中专不是地质,就是化工,对眼睛的要求更为严格,温河被各学校相继甩出来。可是,师范学校却大喜过望,近视眼当老师没问题,而且当时的师范学校根本就抢不到好学生,录取到温河似乎是拣了个宝似的高兴。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是高中没有录取,却意外地成全了温河。因为后来文革开始了,与温河同届的高中生纷纷被发配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当了农民,后来只有极少数人勉强出来当上了工人。而温河毕业就登上了教师的讲台,没有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艰苦之路,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温河一入学,就被学校任命为校学生会学习部副部长,部长由三年级学生担任。从此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学习生活。
  
  
  

文坛.浮 世 收录   原创    查看回帖   回  复   


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转自“胡杨林”(www.my510.cn),并付给作者稿费,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