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袁知县巧拒豪礼舍粥济民 众百姓恰逢寿诞清风明月
 
 
三木子  2025-05-03 07:52   收藏:0 回复:0 点击:196          

   第十四回 袁知县巧拒豪礼舍粥济民 众百姓恰逢寿诞清风明月
  
  "大人,漕运码头又送来二十坛绍兴黄……"
  师爷捧着礼单跨进书房,青布鞋在砖地上洇出深色水痕,"张员外特意说明,这是窖藏三十年的女儿红。是他让亲家从浙江特意买了,送您的。"
  袁了凡坐在桌前,蘸了蘸砚台里将干未干的墨汁,继续批阅河工计划书:"……给挖河河工们送去,雨季劳作辛苦,祛祛寒湿。"
  “这……”显然师爷在犹疑。
  袁了凡笔尖悬在河工计划书上的"永通桥"三字上方住笔,顿了顿,"留下两坛送到永通桥工地,给石匠师傅们尝尝。"
  “是。”师爷答应。
  窗外,远远的传来挑夫的阵阵吆喝声,十来个朱漆礼盒正往县衙偏门搬运。袁了凡忽然搁笔,打了补丁的袖口扫过案上《宝坻劝农书》草稿,惊得师爷倒退半步。
  "把礼单誊抄一份备用。"袁了凡抽出一张笺纸,递给师爷"绸缎庄送来的云锦转给慈幼局,盐商那盒辽东人参送去惠民药局,至于李掌柜那对钧窑梅瓶……"他望着檐角滴落的雨珠笑了笑,"摆到新修的劝学堂去吧,也好让孩子们知道什么叫'雨过天青云破处'的意境。"
  三日后正午的寿诞,大觉寺院内搭起粥棚,支起了十口大锅,几个役吏在烧火煮面。袁了凡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官袍,亲手揭开锅盖,热气腾腾的粥香弥漫在东街上空。来送寿礼的嘉宾和数十位孤寡老人一起入席,大家捧着只粗陶碗,看知县大人将寿面分进各自的粗瓷海碗。
  东和居饭庄的老东家张老泉带的一干人来了,见此,一下涨红了脸,他们怀里还揣着银子、首饰,还有两坛新酿的“燕泉春”,也不知放哪里合适。师爷忙去招呼,请他们入席就座。这时,借口"官袍破旧有失体统"给袁了凡送来了衣料的绸缎庄冯老板到了,也被请进席棚入座,袁了凡放下手中捞面的筷子,举手施礼,笑了说,“欢迎张老板、冯老板大驾光临”。二位忙还礼,冯老板说,“不过是为袁大人填件新衣,不成敬意”。袁了凡一笑,指着自己袖子上的补丁笑道:"我这衣服还不算破呢,当年海刚峰大人进京,粗布衣袍里还打着十八个补丁呢。"
  袁了凡又转身向所有在座来宾说,"诸位的厚意,袁某领了。已将各位贺礼折算成现银二百两。"袁了凡从袖口掏出一本泛黄的账册举起来,阳光下能看见密密麻麻的红圈,"正好补上潮白河堤防工款的缺口。"一时间,许多人没有反应过来,交头接耳问,怎么回事?怎么回事?随后就爆发了热烈掌声:
  “好啊!”
  众人纷纷起身,将盛了面条的粗瓷大碗高高举起,向袁了凡贺寿。袁了凡也将一碗面举起:“共祝宝坻百姓安康吉祥!”
  一阵集体吃面的巨大的吃面声随后响起。那声音直窜出棚外,掠过衙前旗杆,和那已经褪色的官幡一起猎猎作响。

作者签名:
吾如鱼虾,人间如水,无形之钓者常常有之也。

原创[文.浮 世]    回  复   


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转自“胡杨林”(www.my510.cn),并付给作者稿费,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