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倚天屠龙记
 
 
满亭星月  2009-12-31 07:13   收藏:2 回复:12 点击:1111          

   从我阅读武侠小说开始,至今恐怕有十五六年了。初高中的时候,父亲将其视为洪水猛兽,屡次禁止。然而我“贼心不息”,表面辩之以“你没读过,就没有发言权”,在父亲眼皮下虽然稍有收敛,但背地里仍然乐此不疲。高中的时候甚至在那些无聊的课堂上偷看,还怂恿周围的人跟着一起,谈笑之间都是灭绝师太、司空摘星、白发魔女之类,以至于毕业的时候回味大家还颇感愉悦畅快。随着岁月的增长,对武侠的理解也随着加深,眼界宽了,书中的世界也不同了。上大学的时候曾经替人捉刀写过一篇关于金庸的学士论文,那时经历尚少理解也浅,但中国大学的要求不严,竟也替人蒙混过关。这几年有时跟周围的人闲扯,说自己完全有能力写一篇有关金庸的博士论文,而且相信真写起来,水准未必在今天的选题之下。不过我更庆幸这只是一种闲扯,因为我知道,对这种倾注了十几年岁月的阅读来说,信手拈来比下了大力气的评论更解胸中臆气,更能于随性中找到人性和文学的真理。此刻,蒙彼利埃的夜宁静而美好,那么,就让我信笔由之,写写我从开始并不待见,现在却体会颇深的倚天。文章以散落的形式出现,没什么顺序章法,盼读者能够一笑莞尔,疏解日常的拥趸。
  
   一 三个世界
  
  《倚天屠龙记》是射雕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射雕英雄传》是童话,在这个童话世界里,有小儿女的爱情,有永恒不变的正义,有模板一样的道德,有泾渭分明的善恶,也有亘古如一的性格和理想,所以《射雕》是失真的,真实的世界远非这样棱角分明。从功用的角度讲,《射雕》给了每个成人一种补偿,一种关于永恒丧失的童年的补偿,它在很多人心里有着与其他武侠不一样的位置,是因为在那个世界里人们可以忘忧。在这个世界里,最重要的是柏拉图式的理想,是永恒和绝对,它没有模糊只有分明。《神雕侠侣》诠释的是青春的激情,如果童话中的主角尚属懵懂的话,那么青春的世界则是飞扬跋扈的反叛。青春的世界爱情至上,此时亲情友情都要向爱情让步,对道德的跨越不是一种耻辱更昭示着一种英雄的壮烈,这个非理性的世界是诗意的,因此它也是完美至上的。因此,相比于《射雕》,《神雕》的男女主角都是虚写,只有虚静空灵的山水才能挥洒出诗意。被反叛的世界映现的场景是天理的纯真挑战世俗的道德,它把每个人激烈的一面放在平台上,熊熊的火焰背后是固执的人间,两者在必须妥协和永远不能妥协之间来回游走。到了《倚天》这里,童话成了失乐园,青春是不识人间险恶的轻俏回眸,只有波诡云谲、尔虞我诈才是成人的真谛。成人的世界既不懵懂,单纯的反叛更成了一种少不经事的代言,相反,它是混杂的、一眼望不穿的多棱镜。主宰这个世界的不是理想而是人心中的贪欲,众生永远也参不透各种欲念的迷雾---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所求不得五蕴苦。这些欲念没有善恶正邪之分,它们驱使着众生的行为迷惑着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看不清自己辨不清方向,始终在欲念的海里沉浮。不是到《天龙八部》,佛性的悲悯在《倚天》里已经很完整地显露,是一整张人间苦难的百衲图,大的小的阡陌交错迷烟滚滚不得救赎。这里不再有永恒的道德模板,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立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原则,没有谁站在绝对一边。唯一让人欣慰的是,这个成人的世界亲情友情终于得到正名,兄弟情父子情成为其中最感人的力量,所以成人的世界也是绝对男性主宰的世界,爱情甚至夫妻之情纷纷向道义和友谊让位,我其实为此鼓盆而歌。
  
  二 三部曲的排名
  
  射雕三部曲的排名在我看来与金庸的写作顺序正好相反:《倚天》第一,《神雕》第二,《射雕》第三。这个顺序在我高中时期就没有异议,尽管在我的主观喜好上,倚天位居其末。《倚天》之所以高于另外二者,是因为它的故事结构更紧凑更环环相扣、它的人物众多并且性格多样,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后来的《天龙八部》做对比,它已经写遍了人世的沧桑、诡谲和无奈,在这个让少年人愤世嫉俗的成人世界,依然有方有圆,有情义相兼的血性,也有丧失礼仪廉耻的无情;有原则分明的立场,也有善恶消泯的天良;有穿越天地的潇洒,也有痴缠眷恋的情怀;有横扫一切的心魔,也有深藏如渊的佛性……前者方后者圆,因此这个人间有张有弛,有时棱角分明箭弩拔张,有时长天大海浑圆如一,永远没有穷尽。比之《射雕》和《神雕》,作者在《倚天》中更显一种居高临下的穿透和悲悯,在散落遍地的悲凉和惨烈中,作者其实也在谦卑地向苍天造物叩问。《倚天》中有着与《金瓶梅》异曲同工的妙处,虽然处处写人欲,却处处让人反省,让人去反思某种放下、跨越、甚至泯灭和消溶。相比之下,《射雕》更像童年时代天马行空的想象,所以神韵间有一种挥毫泼墨、游戏人间的恣意;《神雕》则渲染着过程中的激越和投入,落笔有诗意的昂扬也有青春的放纵,作者也是局中人;唯《倚天》是从高处落笔的,作者以上帝式的总揽俯视人间,是一种穿越式的回放,到处是浓得化不开的菩提和佛心。所以我想,童年时不喜《倚天》,是因为看不懂如此纷繁复杂的人间;少年时不喜《倚天》,是因为愤世嫉俗的心高度纯洁主义,容不下一点污秽邪恶;成年时不喜《倚天》,是因为太熟悉这个以贪婪和利益为中心的俗世,所以宁愿逃避到童话和青春的世界里,去回忆、去怀念、去吊唁、去让想象天马行空的驰骋、去让情怀临近歇斯底里的宣泄,总好过在虚拟的世界里也经历一遍人世的苍凉和诡谲。所以,成年的我们懂的最多,边界最多、快乐却最少,是不是这样的众生最可悲?
  
  三 不讨喜的男主角
  
  我从头到尾就没喜欢过张无忌。据我所知,张无忌也是金庸的大部头里最不讨喜的男主角。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化也是有的,那就是我可以开始欣赏他和尊敬他,但却仅仅限于欣赏和尊敬。所以欣赏,是因为我的心里也因为淤伤和视野化出了更广大的良善和悲悯,所以这欣赏源于一种平等的珍惜和看见。作为宅心仁厚的张无忌是险恶的人间的一块宝藏,里面有很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作为宅心仁厚的张无忌也是险恶人间的一块鱼肉,因为水的德行最容易被利用被荼毒被篡夺被汲取。张无忌的性格里有一种苍天赋予的厚重和博大,所以他更容易选择宽容和原谅,更容易遗忘背叛和仇恨。他也不是全无侠义之心,从千里护送杨不悔、一心一意要娶蛛儿为妻、在密道里为小昭阻挡大石、为魔教教众甘愿受灭绝师太三掌等事件中他的侠义心肠体现得淋漓尽致。我对他的尊敬来源于他的道义感、慈悲心、平等心,也来源于他能够在走过利欲熏心的险恶江湖时能够持有一颗平和的心,可以“游街赏花,不落情缘”。在与倚天诸人的对比中,他不见得多么高妙,但却内蕴着一种天生的高贵和宽广,使他有一种不怒自威的风范。写至此,会给我们造成一种错觉,就是这个人已经临近完美,至少也算是个非凡人物,怎么可能会不讨喜呢?
  
  张不忌的不讨喜,其实也来自于他的上述性格。在他宅心仁厚的同时,他就忘了保护自己和周围的人,容易相信别人从而变得黑白不辨是非不明,容易饶恕恶人而边界不明,容易在人生关键的选择上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从而造成了种种不必要的伤害或者不可补赎的错误。虽然他颇具侠义之心,但他的性格中缺少一种端方的东西,进而导致这个练成了九阳神功的男子在美学的角度上却最缺少阳刚之气。张无忌最不招女人待见,恐怕是因为他在与四个女子的情缘纠葛中表现不尽如人意,他的犹豫彷徨给人一种朝三暮四、用情不专的感觉,他对几个女子的伤害不让人憎恨却让人讨厌,大概也是因为他自己本身的懵懂。归根结蒂,他不是一个善于自省、更不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更糟糕的是他滥施怜悯和责任,和无可救药的被动,以至于本来就混乱的恋爱关系更是浆糊一团,这不得不让人联想一夫四妻的诡异状态,而这四个女子和张无忌本人的性格决定,这必是齐人之祸而不是齐人之福了。张无忌还有一个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就是接任明教教主。虽然当时是情势所逼,但他后来的表现验证了他完全不是一个合格的领袖。他缺少端方的要素决定了他不够果断决绝,他的仁厚慈悲决定了他对敌缺乏残忍,他更是一点权力欲也没有,完全缺乏一个领袖的权威和野心。张无忌让我们看到,一切都有两面,在某一个维度上是熊掌,到另外一个维度很可能就是砒霜了。如果说郭靖是一个符号,杨过是一个雕像,那么张无忌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成人的世界没有英雄,没有完美,只有可以尊敬也可以哀悯的普通人。如果郭靖适合做父亲,杨过适合做情人,那么张无忌却适合做一个好朋友。和这个好朋友可以肝胆相照,可以交付尊敬和信任,但很多重要的关口上不能听从他的决定,更不能相信他的一些判断。最适合张无忌的归宿应该是市井之间---行医济世、治病救人。这既可以发挥他的长处又可以避开他的短处,该是多么快乐的人生选择呢。
  
  四 倚天四女
  
  少年的时候,《倚天》中的女子都不入我的视野。觉得赵敏太泼辣,芷若太阴狠,小昭太隐晦,蛛儿太偏执。总之都太政治,心思百转千回,心机上一个顶得上张无忌一百个,仔细想想都头皮发麻,怎么可能放心去透视。年长之后再看,很多少年的偏见都改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也从火焰变成了春水,从而粼粼波光,风景无限了。
  
  倚天四女中,最爱是敏敏。这变化主要是因为此刻的我很欣赏大气的政治女性,有智谋、有手腕、有魄力,但不卑鄙、不阴鸷、有所为有所不为。她可以以一介女儿之身调动众多高手指挥千军万马,她可以把六大门派和明教玩弄于鼓掌之上而坐收渔人之利,她可以要挟她的对立方张无忌为她做必须历尽艰险却不违背侠义之道的事……如果不是她爱上张无忌,张无忌绝对不是她的对手,必然屡战屡败。敏敏像极了希腊神话中的公主美狄亚,为了自己的挚爱离弃父兄,放弃尊贵的身份,离开了族人到另一个种族和文化的群体里扎根。你可以说她诡计多端、心狠手辣,也可以说她数典忘祖、背弃国家,但站在她的立场上,你挑不出她有违天伦的事情,也不能说她道德堕落,在道义和是非这一点上,她无可指摘。所以金庸描述得很恰切,她就像一朵芬芳灿烂的玫瑰,带着夏日灼热的气息袭人而来,那种娇艳、热辣、大气、高贵是让人无从抵挡的,是让人美人花下死也心甘情愿的。最后跟张无忌长相守的是她,不是因为她有运气,而是她撕心裂肺的付出之后应得的回报,在整个相恋的过程中,她光明璀璨一如玫瑰,一往情深而不拖泥带水,忠于自我并且敢做敢当,为了爱情放弃了民族和怀抱——这样的女子,我虽然不完全赞成她的所作所为,却由衷地欣赏。在世人都去怜惜小女人的时候,我却为这个霹雳风雷的女子疼惜着,这个集尊贵和宠爱的郡主情路走得艰辛,为她的舍利所付出的血泪,也为她修炼出的钻石般坦荡的痛楚和晶莹。敏敏要求张无忌的第三件事情与郭襄的第一根金针一样动人心弦,都有一种轻如鸿毛的唯美。画眉和摘面具都是最轻而易举的事,然而一个是一生的承诺,一个是芳心的暗许。两种诗境。
  
  从前很憎恶芷若,因为她太阴险虚伪、太小家子气,甚至原则底线都可以僭越。今天看来,芷若是一个人世险恶的牺牲和见证,年少的时候没有把握好自己的所作所为,那么一生为代价的赎罪就是一种必然了。少女芷若没见过人世的沧桑,不知道忠孝节义、正派邪派只是这个世界的假面,不知道另外一个世界的柏拉图曾经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不知道天理和良知才是真正的侠义之道,也不知道这世上的是非善恶本不是白纸黑字这样泾渭分明。所以,头上的保护伞蒸发、也就是灭绝师太辞世以后,她一脚踏进这个纷扰险恶的世间,就陷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写至此想到,其实我们年少的时候也干过很多是非原则不明的错事,而且在受过惩罚之后,找到了心中和世间的准绳,这是大多数人必然经过的隐形的成人礼。但芷若的僭越却大过了一般人的尺度,有些事情不一定是结果才能彰显恶的存在,恶在念头诞生的刹那就已经覆水难收了。因此,在看到成魔的芷若之后,很怀念汉水舟中那个喂饭的少女,很怀念那个因为刺了张无忌一剑而慌张愧疚的峨嵋女侠,甚至很怀念为同门挺身而出、铮铮铁骨的初任掌门,我知道我的怀念就像怀念少女时代憧憬世界的美好,是美、善良和正义的代言人,只是,这些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幻境一旦遭遇真正的世俗就不堪一击,眼中的世界也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而与世间的混乱不可分割。不过我相信,以芷若的资质,终究不是永远混乱的平庸之辈。会有一天,她以一种穿越的姿态出现,闪闪发光如从未蒙尘的美玉,把情感的积伤化作向上的力量,像她的祖师郭襄一样,把九阴真经和峨嵋剑法融合在一起,开辟出柔弱又不失绚丽的一脉。古往今来很多开辟大境界的女人,往往是在经过了年少时的谬误和情路的劫难之后,遗世独立在水一方的结晶,所谓做不成挚爱奴仆的女人,只好去做女王。
  
  曾经把小昭和双儿归为一类。如今看来是大错特错了。二者虽然都是丫环,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双儿是个从内到外的奴仆,她没有自主意识、没有内心的觉醒和主体,她自始至终都是一个附庸,从身体到灵魂都属于主人,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不问黑白是非,是一味儿盲目的忠义。小昭却截然相反。她是因为太早看穿了权力和富贵的虚幻,太早地洞彻了自己想要的和内心的真实,太早地体味到韶华易逝人生如梦,总之,一个太早熟的孩子。所以,在圣女和公子的丫头之间,她宁愿选择后者。它召唤起我心中舒婷的“神女峰”——与其在神峰顶伫立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那首波斯小曲给我的印象很深。辛晓棋的“两两相忘”深得其中三昧。小小一首曲子,有对流年的感叹,有对繁华的穿越,有看透历史的慧眼,有对纷纭的放下,“天地尚无完体”更是包含着对宇宙万物的感伤和悲悯,又铿锵又婉转又深邃。小小年纪哼唱这样的歌曲也许是一种不祥之兆,离别之前的描写是金庸小说最动人甚至让人断魂的段落之一,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天地都萧索绝望起来了。“终于海上一片漆黑,长风掠帆,犹带呜咽之声”是让人过目不忘的句子,可以想象,小昭往后的日子比一片漆黑、长风呼啸的状态好不了多少,唯一的一盏灯是与张无忌共有的回忆,只有这些才能带给她些许的甜蜜和光明。也许在爱一个人最深的时候离开不是最坏的事情,初相间的美好永驻心田,不会有后来那些日常的琐事和蛇足,这也是苍天神奇的补偿吧,失去了,等于永恒。
  
  最后说说蛛儿。相信大部分读者对蛛儿的关注不会多,因为锋芒都被赵敏和周芷若夺去了。所以总体来说,蛛儿以一种游离的边缘状态存在。但是,蛛儿却代表着美学上的一类人,我名之曰高度纯洁主义,弗洛伊德把它归结为忧郁的典型。在传统的时代,蛛儿却固守着一夫一妻的信念,因为父亲娶了二娘而亲手刃之,并造成了累及生母惨死的悲剧。她的眼里容不进沙,容不下任何不完美的要素,如果有人毁灭了这种完美,她就报之以极度的仇恨,并永不妥协。对张无忌也是如此。她为了那个心中念念不忘的狠心的小张无忌,去拒绝长大后对她怜惜关怀、仁厚宽和的张无忌,即使后者已经临近完美,但她为了那个无法抵达至高点的缝隙而宁愿舍弃,去找寻那个她永远也无法找到的完美。这样的偏执和执著,在一些人眼里是极度的愚蠢,在另外一些人眼里却是极度的聪慧,反正与中间道路无关。这类纯洁或者忧郁的主人,外表看来是通身的刺和对世界的仇恨,心里却永恒向往着至善至美的境界,他在不可抵达的绝望里狂歌当哭着,找不到理想的世界,也无法跟世俗和过去妥协,因此更像一个永恒的谜和悲剧。蛛儿的离去更像是弱小的人类向苍天掷地有声的诘问,即,如果永恒纯洁始终是一个假设,那么忧郁症患者该如何自处,而永恒福音的意义又是什么?话题有点扯远了,就此打住。
  
  五 夹在立场和善恶之间的情缘
  
  可以想见,张翠山和殷素素在正常的情况下,不可能结为夫妻。他们的结合是被人间隐形的仲裁所不容的,也不可能被亲友和世人谅解的。但是,冰火岛的经历成就了他们为期十年的仙侣情缘,与《神雕》中的古墓一样,冰火岛是情人的天堂。冰火岛之所以使有情人终成眷属。是因为参考的背景从人与人之间变成了天与人之间,在天人关系之间,人与人的立场和界限变得不再重要,人们需要联合起来去对付自然的凶险和磨难,所以人人之间的对立就可以暂时地悬置冰藏起来。心中很为两个人的爱情而感动,因为来得真挚而朴实,所以比那些轰轰烈烈更容易走近人的心灵。“天上地下,人间海底,咱俩都在一起。”是我听过的最美好的誓言之一,它甚至不是誓言,而更接近水到渠成的家常话语。金庸在这里是个仁慈的写手,他把属于人间的定律都剥离了,只留下纯粹彻底的情怀,因此冲突不见了,宇宙仿佛亘古和谐。如果仅只于此,那么还未见作者的高妙,直到十年之后的归航,直到无忌的童言无忌惹出了无穷无尽的风波。无忌在人间上的第一课就间接地导致了父母的自刎,这代价不可以说不惨烈。冰火岛不但成就了一对本该是离散结局的神仙眷属,还成就了在人间不可能结成的正邪之间的“义”字。在我看来,这是中华文化最美好的结晶之一,也随着古典时代的结束而在人间灭绝了。这样的“义”,在荒岛上是一种温暖的美好,但下降到人间就成了不可饶恕的罪过。小无忌的童言无忌其实更像鬼使神差的咒语,为人间的律法招魂。张翠山的刚正决定了他折断的结局,他的性格酿造了不可避免的悲剧。一个比不能负义更深的原因是另一种负义,也就是俞岱岩的残疾跟素素有直接关系。这一刻,我深深地为素素感到悲伤,一种夹杂着无奈和绝望的悲伤。素素既嫁从夫,弃恶迁善,本以为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却发现人世的复杂并不体恤浪子回头和初发的菩提心。即使向善,也必须为过去造下的恶业负责,善首先意味着一种承担。还有一种悲伤来自于身份的变迁导致的审美转换,天鹰教公主的飞扬跋扈让位于妻子的角色,纵横恣意的女王变成了低眉顺目的奴隶,立场也由独立走向依附,她必须遵从丈夫所属世界的道德和原则。所以,素素死的时候,心中既是激烈的,又是平和的。前者因为丈夫的死所导致的极度的痛苦和哀伤,以及对幼子的牵肠挂肚,后者则含着一种抱着必死态度和千万次的选择也不会改变的平静。我相信她死的时候心中也会有一种通透的坦然,因为她既没有辜负道义,也承担了自己的过去所造成的不可挽救的错误,在这两个意义上,死亡是解决也是解脱。于是,这一段情缘是被造物祝福的,也同时被造物以一种惨烈的方式戏弄着。不知多少次为这一段潸然泪下,我想,可能是源于一种无能为力的绝望吧,武功盖世、夫妻情深、亲子之情……在这样惨绝人寰的悲剧面前都变得那么苍白无助,这与张三丰的一段感慨异曲同工“翠山,翠山,你拜我为师,临去时重托于我,可是我连你的独生爱子也保不住,我活到一百岁有甚么用?武当派名震天下又有甚么用?我还不如死了的好!”张三丰这样仙风道骨的人都止不住泪水,何况我这个凡夫俗子:原来,最催人泪下的悲剧不是正邪相抗的悲剧,而是正正冲突的悲剧。没有谁是错的,各种正确集合在一起轰然爆炸,所有的美好都坍塌。
  
  六 张三丰、谢逊、杨逍
  
  一句“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就让读者神思飘缈,多少人辜负了鲜花的开落,多少人一步一个脚印,耕种出属于自己的花园。张三丰汲取了日精月华,与天地万物为一,胸中包揽了整个世界,故整部小说中,就境界而言,无人能出其右。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超越世俗的偏见,这也是孔子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他判断是非的标准,不再是人间的律法、无形的道德,甚至也不是古代的权威、民族的传承,而是内心深处自然而然流淌的良知,是天和道的声音,是人间和宇宙的真理。所以,他可以如水般谦卑,为托付一个小女孩千里迢迢去峨嵋、为了小无忌不畏侮辱纡尊降贵去恳求少林;他可以如水般包容,容纳来自邪教甚至异邦的媳妇儿、在迷雾重重的江湖中分辨出真英雄;他也不是无情之人,可以如水般柔情,与张翠山重逢,喜极的时候会落泪,面对身中寒毒的小无忌,哀极的时候也会落泪;他随物赋形,一切变化都是自然,从未丧失自己的本性,所以能够自由,能够体味每一丝细微和博大中的变迁。江湖人对倚天剑和屠龙刀的争夺让我们看到,那个在武当山虚怀若谷、与世无争的老人才是真正的无冕之王,众生勘不破的贪嗔痴三毒像一面魔镜,映出了张三丰沧海般的空灵、平和与超越。原来,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六极之下而不为深的,不是沧海宇宙,是人心与怀抱。
  
  倚天中有各种各样的君子,有张翠山之儒雅、张无忌之仁厚、何足道之倜傥、宋远桥之迂阔、殷天正之雄奇……但提到“君子”这一字眼,首先映现在脑海的,是金毛狮王谢逊。然而我们看到的有关谢逊的描写,他更像一个不可理喻的狂徒、一个残忍狂暴的江湖豪客。说到身世之惨、遭遇之悲,谢逊即使不是倚天之最,至少也说得上独树一帜、难与为比。在一家被授业恩师残酷杀害之后,尽管他像一头负伤的狮子一样失去了常性,但从作者细腻的笔端中,我们还是可以辨认出他君子的特质。王盘山上的狂傲残忍给人的印象颇深,但我们也从中看到了他的言而有信、绝不卑鄙狡诈;双目失明、却因素素喂奶尔避让让人莞尔也让人肃然起敬;宁可孤身留在荒岛、也不肯因回到陆地而牵连义弟义妹的肝胆日月可鉴;对张无忌深沉的父爱、真挚的关切让人潸然,怜子如何不丈夫;最让人难忘的是少林寺屠狮会的坦然,包括面对仇恨的坦然和敢于承担屈辱的坦然,在他承受来自四面八方的责难的同时,他也澄清还原了一个纯净无染的自己,承担自己的罪孽,也收回别人欠自己的债务,像一个走过污秽血腥而依旧洁白的圣徒。谢逊终成一代大德高僧是必然的,拿起屠刀又放下的人很可能收放出一种大的胸怀和境界,因为残忍过,所以懂得仁善的价值;也因为仇恨过,所以懂得宽恕的可贵;更因为经历了得失,所以懂得万法皆空的玄理。君子之心一直在那里,虽然在中间过程中蒙上了尘埃,时隐时现,不过少林寺的明心见性之后,它又会清朗如月,皎皎照人。仇恨之前的慈爱的父亲、体贴的丈夫、温厚的兄长和放下之后的雄浑的君子、超卓的高僧是同一个人的不同侧面,如同山水还是那样的山水,不过后者更高更清澈,眼中的一切天高云淡了。
  
  杨逍之所以留给人雁渡寒潭的俊秀潇洒,多半因了他那场奇谲缱绻的恋情。小说的描述虽然短暂却让人难忘,它成为某种理想恋情的模板,杨逍本人也成为很多女人心中完美的情人。逍芙恋是全书中第二场正邪之间的恋情,这样的恋情仿佛被神灵下了咒,多半难善终。摧毁这场恋情的直接原因当然是灭绝师太,这个自以为绝对正确的人以自己的意志为律法,以为自己就是正义和道德的代言人。她以身份和立场来判断是非善恶,看不见事件本身、更看不见身份立场之上的良知和天理。纪晓芙的善良、正直和柔顺从另一个侧面决定了自己和杨逍的命运,对丁敏君的放纵姑息、不肯对师父虚与委蛇、对杨逍的一往情深从多方面造成了她的结局。张无忌千里护送杨不悔那一段给我印象很深。我试着站在杨逍的角度去体会:我以强力的方式迫使一个本不该与我有瓜葛的女子屈从于我,被发现之后也不肯迫于师命来杀我,一个女子孤身带着孩子东躲西藏,被师父一掌击毙之后,托付一个少年送一个女孩儿给我,那女孩亲口对我说:我姓杨,我叫杨不悔。我试着体会那该是怎样一种心情。从逍芙恋中也让我明白一个道理,爱情是与立场是非、正义邪恶无关的,男人味、女人味说不定倒是其中的关键。至于说清其中的道理,连老天爷也无能为力,这是造物的无尽藏。
  
  
  
  这篇文字断断续续地写了三天,终于在新年到来的凌晨一点半完成。奶奶在写作期间辞世,终于解脱了病魔的纠缠,我恭送她一路走好,愿她的灵魂可以安息。
  
  01/01/2010 1:30

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    查看回帖   回  复   


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转自“胡杨林”(www.my510.cn),并付给作者稿费,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