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日记之十七
 
 
三公主  2007-09-12 23:43   收藏:0 回复:0 点击:3212          

  
   ——作家的忧伤
   我这个人没什么能力,却总爱对别人指手画脚,招人惹厌。
   外面鬼影幢幢,房内烛火荧然,也只有在这夜深人静之时,我才敢如此张狂。不对,那外面连绵起伏的蛙鸣也似乎与我争着对这大地上的事情评头论足呢?
   素来不管别人如何“吃饭、穿衣”的我,大约也是嫉妒之心在作崇,看了郭敬明的文字,刚要笑他的“少年不识愁滋味”,可是那笔端下飞扬的文字之繁复竟使我几度咤异;以前总嫌卫慧没话找话,写了那么多的拉圾文字,居然凭着《上海宝贝》的故作娇宠被人家赏识。想想这些文人也真够“晓风残月”的——苏童悲痛过度,抱着他家族的花篮,满大街疯狗似的叫卖;又有个刘亮锃憋闷地似乎成了精神病,语无伦次地只管把乡村的“鸡猫狗种”当做西洋镜向人夸耀,竟是“背水一战”了;安妮宝贝如此自恋,她难道不知三毛因此而自杀?诉尽末世繁华的张爱玲远走异国,她为什么要走……?
   文人们大慨都得了“精神分裂症”,无论怎么设制欢喜的故事,总不免要带上“杨柳岸”的背景。什么原因至使文人们的痛苦呢?不知道,真的不知道。大概作家们因为看多了世间的不遂意,与心中所想往的落差太大,达不到人心的满足而忧伤吧?
   这只是各人所看的角度不同,事实上,这个世界不仅仅写者忧伤,所有活着的人都不是全痛快的。想开的更是幸福;想不开的便自寻烦恼。作家们从笔端能流露出自己的感受,而不做这一行的人却无法表示出来,只得从作家所写的书中间找出一丝“共鸣”来咂味……
   读文章的时候,特别是一些富有哲理性的文字需要在心极平静的时候细细品读方可解其中之味。嘈杂的喧嚣易麻木人的神经,只能粗读一些浮浅的故事文字之类……
   郭敬明、卫慧、苏童、安妮宝贝等一些算得上现代派的“新新人类”代表作家,其作品中所隐含的那种空虚、绝望、忧伤的孤独,在热闹的白天是感觉不出来的——因为白天的阳光会淹没这些属于黑暗中的文字。他们的作品多是作者在黑夜里、在与世界隔绝的静寂中感悟出来的“真理”(但愿这不是夸张)——白天的人们为“死”而忙碌着,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灵魂到底需要些什么?他们在物资满足的滋润中有滋有味地盘算着实际的需要。想尽一切办法张显自己的虚荣。可悲的人类并不知道自己的悲哀,就连敏感性极强的作家们也不可避免这样的俗求_____于是在明媚阳光下享乐的麻木中无情地折磨着自己的肉体,夜晚又酒醉醒来,在痛恨无望中捶打自己的愚昧_____希望在何方?绝望的他们有着只能自己品尝的孤独和忧伤。痛极思定中,他们便借着那一枝小小的笔头,在代表红尘最世俗的繁华人间或者心目中最重要的寻欢乐园,一边妓女似的狂舞,一边又冷嘲热讽那些“正统派”的伪君子;他们愿意做那勾引人的“狐狸精”,一边妖气十足地在撕扯着这红尘万丈的布幔,一边又水深火热地陷入在无望的空虚中……
   ——他们的本质意愿是良善的,是希望人类充满生机、欣欣向荣的景像,可惜寻欢的人们没有时间理睬他们。无人理解、无人认同,如同那些不得志的热血青年一样,现实与理想落差太大的痛苦造就了他们华丽妖艳、冷漠或张扬的文字。
   其实,一位作家写的书与他所处的社会息息相关。如今的社会小青年(当然也包括我自己)虽在纸醉金迷(不算夸张)的物质下享受生活,但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空虚、无所事事却是铁的事实——大概生活太和平了,热血青年总觉得自己是无业游民,处在心灵的失业境地中,当然要发另一种“爱国的忧伤”了……
   当我说累的时候,外面影影绰绰的黑夜景色已不见鬼影幢幢,而我那独坐无人时的张狂心理依旧同蛙鸣浑然一体……
  

原创    回  复   


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转自“胡杨林”(www.my510.cn),并付给作者稿费,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