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态度
 
 
三公主  2007-07-27 22:25   收藏:0 回复:1 点击:3375          

   ——浅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多夫》有感
   多亏连日来的阴雨,使倦缩在房里无所事事的我终于一页一页翻完了这部长篇巨头。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想着以后若有时间一定要重新细细再赏玩一遍。这部书主要讲一个人一生中历经千难万苦,始终不屈不挠奋斗不息的过程,给人的启迪非常大。
   主人公克利斯多夫是作者塑造的一位不分国界性的国际英雄式人物。这位英雄有强壮的体魄,过剩的精力,暴烈顶真的个性,纯真高尚的心灵。在生活的艰难困苦面前从来不灰心丧气一撅不振,而是奋勇向前力争上游,苦苦寻觅成功的彼岸。就凭这股坚强的毅力,我想就算作者不把主人公的艺术生涯写到最后辉煌的成功,这种精神也足以永远鼓舞着那些在世界各个角落里默默奋斗着的人们。
   其实,一个人来到世上所历经的人生无所谓成功与失败,主要是他那股对人生的态度,积极还是消极?无疑克利斯多夫是积极的,无论生活对他如何刻薄和压榨,只要一息尚存,就要挣扎。不是玩笑,就像懂存瑞炸碉堡,黄继光堵枪眼,刘胡兰在铡刀前……在困难面前,面不改色,心不跳,那是令神鬼胆怯真正的英雄气魄啊!
   在这本书开头的前两章既《黎明》与《清晨》里,作者把主人公童年思想上的情感变化叙述地细腻温柔出神入画,有一种“呼之欲出、似曾相识”的感觉。小主人公的一举一动多么像你,像我,像“贝多芬”(在序言中,作者已承认这两章有贝多芬童年的影子)像作者小时候的那种似“贾宝玉”的痴情劲儿呀?!“人之初,性本善”从作者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出人类从母腹降生之初的那种“共性”。
   可以看出从第三章的《青春》开始,随着克利斯多夫在生活磨难下的成长,内心思想的变化愈来愈隐藏,情感上的压抑导致他做出许多他自己也不想做的傻事。结果成人的他在庸俗的人们面前只能是沉默,或者是一发不可收拾的暴烈反抗。不知为什么,从他日常那些傻乎乎的举动和对母亲深切的爱,这总让人想起施耐庵在《水浒》里塑造的那个黑大汉李逵?不错,李逵虽然没有学识,没有艺术家的气质,但他的“粗犷”和“大大咧咧”的个性与本书主人公却有些相似。
   不知为什么,我还感到此书里有些地方大量的独白和议论好像多余?(哈,这也许是作者想骗点当年的稿费的也不可说)还有,主人公一生未娶,但数次的“艳遇”足以补尝他情感上的缺憾。(看来冥冥之中,上帝心中还是有数的呵)这用作者的话就是说:一个七情六欲健全的人,无论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总得有一种感情寄托——作者固然是为主人公开脱,但这话说得实在,一个正常的凡夫俗子,在阳光下生活是不可能没有凡人感情的。正因为主人公有那么多的“缺点”,那么多的“情人”(重情而不滥情),所以他那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在读者心目中才显得是那么的真实和可贵!
   其实一个人来到世间,就应该如克利斯多夫,无论所处的境遇是如何的恶劣,都要勇敢地面对人生。积极地争取作为“人”的权限,上帝说,孩子,这是苦难的魂灵寻求天堂的惟一出路呵。在险恶中生存的人们,只有奋力地抓住那悬崖上一根救命的草,虽然它弱小,但总有一丝活着希望;倘若自报自弃,不思进取,那迎接我们的便将是永无止境黑暗中的沉沦!
  
  
  
  
  
  
  

原创    查看回帖   回  复   


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转自“胡杨林”(www.my510.cn),并付给作者稿费,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