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诗人气质
 
 
三公主  2007-06-11 20:36   收藏:0 回复:3 点击:1516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在公元一八三一年仅用六个月的时间写成的一部世界名著。因为这部小说的辉煌成就,使其作者理所当然地位列于伟大人物之中。此书中的人物故事因作者而名扬于世;而二十九岁的作者从此也因为此书的广播而倍受人敬仰。
  作者在公元一八三一年写成此书,而此书中的故事却是距离当时三百四十八年六个月时所发生的事。今日哥买来这本书给我,我拿在手中开始第一次掂量它的价值——初读书中的文字,虽然被里面壮观的场景、细致入微的人物形象的生动描写而感动,但是更让我感到奇异和不解的是它那种文字排列的艺术性颇似中国传统的“评书”。我想译者先生无论有多么深厚的“中国情结”,他也没本事去“改”雨果小说的原文,所能做到的只能是原意不动的“英译汉”罢了,唯一可以解释的只能是原作者对文字铺排的精彩度已经达到空灵和机巧的境界了?
  譬如第一卷中在大厅里,那位“圣迹剧“的作者格兰古瓦,“他不停地顿足,不停地奔走,不停地向吉丝盖特和莉娜德呼吁,不停地鼓动周围的群众要求继续演戏……”在这里作者并不用西方小说里通用的“心理描写”,而连用四个“不停”的动作就活活刻画出格兰古瓦这个落破的诗人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观众赏识的急迫心理。这种写法也就是中国传统评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排比”。
  “排比”手法在第一卷中表现有好多处,譬如在大厅里那些巴黎市民自娱选举“丑人王”的场面描写——“这个场面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特殊的心荡神怡的享受……请诸位自己想像一下吧:各种各样的面孔……表现出一切几何图形:从三角形……从圆锥体……;一切人类的表情:从愤怒直至……;一切年龄;从新生儿的皱纹直至……;一切宗教幻影:从田野之神……;一切兽脸:从狗嘴直至……;从猪头直至……;请诸位想像一下:新桥的那些……;也想像一下;威尼斯狂欢节上的一切面具,……总而言之,真是人海百怪图!”这里先是连用两个“请诸位想像一下”,后用一个“也想像一下”,共用三个“想像一下”表现出五个“一切”来,便维妙维肖地把“人海百怪图”给衬托出来了。
  再譬如,第一卷中的第五回,罗班·普斯潘说:“他出现:是个驼子;他行走:是个瘸子;他看人:是个独眼;你对他说话是个聋子。”这里作者巧妙地利用一个人物的语言,来形容书中主人公“卡西莫多”的生理上的多种缺陷。如果读者能心细一下,便会发现,这个人物的口中所发出的语言竟也是一种异化的“排比”,用了“他出现”、“他行走”、“他看人”、“你对他说话”四个并列词组。
  各种各样的“排比”手法,在第一卷中已经大量出现,但见落笔处遍地是作者有意无意的“排比词序”,国外小说常用的那种“心理描写”很少见。凡是对人物、场景、及其它方面,显然多通过“外在动作、举止服饰”来表现,毫不吝啬那些“拟人喻物”等修辞法的使用。这样塑造出来的文字组合,就像涨潮的海水一波连一波,读着,使人隐隐有一股由精彩迷幻中生发的激情汹涌在胸腔里!
  在中国的一些“传统评书”里,也有类似的这种写法。雨果居然很巧妙将这种手法不露痕迹的用到小说里?当我看罢前言“作者小传”后,猜想得到证实——作者果然是位诗人!!这本书出版后,从公元一八三二年到公元一八六一年这之间,他的心思多用在写诗上面。雨果被称为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大约出处就在于此吧?!

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    查看回帖   回  复   


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转自“胡杨林”(www.my510.cn),并付给作者稿费,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