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与文字
 
 
寒鸦  2007-04-03 00:20   收藏:3 回复:26 点击:5150          

   和妻子一起唠家常,妻子说得最多的话题是:谁家的儿子在外面打工发了大财,大把大把的钱寄回来,让邻里之间很是羡慕;谁家的男人做生意赚了猛钱,一件一件的电器往家里搬。妯娌之间一起上街,他家的女人说话分贝最高,走路的姿态最横,胸部挺得最丰满。妻言下之意,我是“癞蛤蟆”吃“萤火虫”---心里明亮。我能做的只是陪着笑脸,而且还不能显示有厌倦之色,否则,我就成了富人反衬的对象,一顿埋怨就在所难免了。
  
   妻子毕竟呆在一个小天地,大把大把金钱的概念还只是一个小数目。我常年生活在经济更为发达的城市中,见过的有钱人更多,见过的大款也不在少数。穿名牌,开名车,住别墅,包小蜜。钱到什么样的数目叫作大把大把,自然和妻子的准则不一样。如果只是耳闻目睹富豪大款是怎么样千金一掷的阔行,自己尚能姑且听之、姑且看之,一笑带过,于我心态上没什么影响。如果是熟悉的朋友同学,哪天突然驾车眩在我公司面前,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请我吃饭消费,这时候无论自己装作怎么不在乎的清高,心里还是会有莫名的自卑的。
  
   大凡和平的年代,都以经济为主导来引领生活潮流。人们把眼光更多放在赚钱上面,更多的话题围绕着金钱来展开,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创造物质财富上,这点是合乎逻辑的。没有哪个年代能像现在的物质生活这样丰富,于是金钱直观形式的奢侈和意识形式的骄傲,体现在人的外表和言行上犹为明显。比如我们家乡矿区那些一夜暴富的大款,虽然你可以笑话他品位上还有点低级庸俗,但却无法否认他神态上的倨傲和行动上的自信。这种倨傲和自信就来源于经济上的一种强有力的支撑:因为我已经有钱了。
  
   往往看到这想到这,我是自卑的。叔本华说:“立功者需要有一颗伟大的心灵,立志者需要一个伟大的头脑”,这话我相信。任何一个人经济上的成功,绝对不是偶然的,这都跟他有一种敢于奋进的精神和善于把握机遇的智慧分不开。比较起来,我一直跟“钱多”的境况无缘,就有着我自身的诸多原因。打我祖宗八代起,就是最穷苦最草根的农民,到我这一代,并没有多大的改观。外在的因素注定我没有多少机遇可把握而赚到大把大把的钱,内在的性格也总是促使我与金钱的“橄榄枝”失之交臂。自己个性上的封闭、自卑、懦弱等等,都是防碍赚钱的“天敌”,于是受穷也就在所难免了。戴森告诉我们:“不要总把自己和别人比较,这样会越看自己越不值钱”,还真是这道理!
  
   人总是喜欢找一种平衡,往往物质财富欠缺的人,会去创造精神上的财富来满足自己,我似乎也算这类人。“文章憎达命”,就是这个道理吧。自古以来,这样的例子好象还不是少数。许多流传千古的作品,作者都是在穷困潦倒的时候创作出来的,《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如是,《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亦如是。试想他们如果是在富贵膏腴的生活环境下,还能写出这样伟大的作品吗?还真值得怀疑。这也算是一种生活中的平衡,套用一句老话来解释:“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开启一扇窗”。
  
   我经常会质疑自己:我这样辛勤地写作,原由是什么呢?我这样执着地求索,动力是什么呢?我始终无法为自己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如果说开始的时候我还有点异想天开,想通过发表文字的途径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生存状况的话,那现在则务实多了。现在写作文章的动力,更多是出于一份难以割舍的依恋情结和日益积累的生活习惯。但我得承认敲打文字的过程中,我不是真的可以超越物欲的向往。不是说真的把自己的身心浸淫在文字上,就可以远离红尘的诱惑和澹泊现实的名利。于是好多时候自己的思维是紊乱的,动机是模糊的,或者什么都想了,或者什么都没想。只不过这写作的习惯一直坚持了下来,如同一日三餐的饮食,忽然间少了一两餐,虽然于身体无大碍,但心里总是不踏实。或者真的如叔本华所说的:“没有反射体我们无以看到光线”,我本质上还是通过精神财富的积累来认识自己、证明自己、提高自己吧。
  
   日子还得一天天的过,物欲的诱惑依然存在,于是内心的自卑也依然存在。文字的创作依然存在,于是主观上的自信也依然存在。生活的辨证法在于,我们越是接近一个喜欢的物体,我们对自己主观的认识就越透彻。我想我还是会坚持写文章的,未能创造出厚实的物质财富,那就继续累积我微薄的精神财富。或者哪一天机遇来了,我也会加入赚钱人的的行列,而冷落这跟随已久的文字情人,还真不可预知。或者哪一天出现奇迹,文字可以换成经济上的食粮,命运因此而改变,那当然是最理想的。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命运的结局将会如何?我不知道。但我相信一件事物对自己有用,它肯定真的有用。“要是写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第一页(斯蒂文森)”,坚持自己的爱好,做好现在的点滴,我想是我现在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热点.时事关注收录   原创    查看回帖   回  复   


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转自“胡杨林”(www.my510.cn),并付给作者稿费,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