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一场灵魂的盛宴
 
 
满亭星月  2006-11-01 00:19   收藏:8 回复:4 点击:1111          

   赴一场灵魂的盛宴 
    ----谈谈法国的书
  
  从国内出来的时候,基本没带什么汉语书。因为汉语资源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我选取任何读本,都是熊瞎子掰苞米似的不智,如果鱼与熊掌不可得兼,那么我选择两手空空,至少我还拥有自由。鱼和熊掌都在我心里,我珍爱它们如同珍爱自己的灵?
  于是除了一点儿相关的法语书籍以外,我只带了一本营养学,一本菜谱,一本旅游专辑。保持身体健康,然后行游天下,至于所谓的万卷书,汉语的部分在我心里,法语的部分有了法国这个环境,我只愁看不完。来了之后发现自己是有深深的汉语饥渴症的,法语强势的包围也不能让我对它有丝毫的忘怀,汉语的美如早晨的植物清香,通身缭绕,让人如痴如醉,只有缺乏,才懂得想念。如果让我重新选择带几本汉语书,那么至少要三本,论语,诗经,红楼梦。它们是三口泉水,虽然只有细细的涓流,但那种润泽和芳香却可以维持生命,维系一种遥远而温暖的想念。
  然而天平总是平衡的。一端缺乏,另一端就会补上来。对汉语的想念被法语这个庞然大物在另一种意义上填满,虽然不是像棉袄那样贴心自如,虽然更像一种强制性的楔入,然而它更像一件华丽的礼服,也许不那么舒适和贴身,但谁也不能否认他的光彩照人,这种光芒如同但丁在神曲中关于天堂的描写那样,无边无际,深不可测。
  柏拉图有一部对话叫做“Banquet”,可以理解为“盛宴”吧,因为苏格拉底是受了诗人阿卡龙的邀请,讨论在饭桌上举行,内容则是关于爱。我这里想要表达的是对法语文化的热爱,这种爱如一场灵魂的盛宴,珍馐佳肴,在口中氤氲,需要慢慢的消化和回味。到现在为止,我拥有差不多一千二三百欧价值的法文藏书,放在一个五层书架里,大约有门那么高。总的来说,书籍的排列是按照出版社来进行的,个别出版社过于杂乱的,则按照书籍的内容安排。当然,杂志要放在一起,也占了半层。
  关于文学文化类书籍,有两个最大的出版社,一个是Gallimard,一个是Flammarion。这两家出版社都有几百年的历史,在法国享有很高的威望,几乎可以说是无人不晓。 Gallimard有很多的分支,通常和书籍的内容有关,有一个 Tel的系列内容多数是当代思想类,譬如一些文化或者哲学类的评论,一个NRF系列全部都是诗,非常整齐和系统。由于经济能力有限,我所购买的基本都是叫做“Livre de Poche”这类便宜而又简便的系列。别小看这个系列,因 为可以在这里找到大部分法国的和欧洲的古典文化。当然 ,这一系列一般是不包括专业的文学批评的,主要是原著 ,尤其是成为经典的原著。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甚至当代文学作品,几乎应有尽有。而且这些书还都在书脊上标明了出版编号,并在书的后面专门列出近期出版的书名及其编号。法国的书上面是没有注明定价的,但购买时都有统一的标准。一些书商会把价格标在书籍的正面副页右上角,便于读者作出购买与否的决定。我必须深深感谢这两家出版社,为我这样的外国穷人提供了购买的可能,而且我所购买的,大多数都是在中国找不到译本的原著,譬如十七世纪的历史小说,譬如狄德罗关于喜剧的讨论,譬如一些翻译成法语的拉丁文学原著,譬如福楼拜在中国不为人熟知的晚期作品“三个传奇”等等,心里想着有机会的话回国把它们翻译成汉语,为翻译事业尽点绵薄之力。还有一个出版社叫做“Maxi-Livre”,有一个系列叫做“Maxi Poche”,定价 都是两欧元。这个系列的问题在于书籍的制作不像前两个 出版社那么优秀,对于做研究来说,乏善可陈。Gallimard有一个又好又贵的系列,法语叫做Bibliothèque de Pléiade,汉语意为“七星诗社图书馆”,总是让我口水直流,只有望梅止渴的份。在我们关于十八世纪书籍版本学的 课上,老师告诉我们这种书之所以这么贵一部分是因为编纂者的格外辛苦,而且我个人认为这个“格外辛苦”的付出 是值得的,它时常为研究者们提供最好的背景资料,譬如关于拉伯雷的巨人传,前前后后就注明了所有相关的细节,甚至语言的变迁和出版的过往,等等,而乔治桑的作品集,连当时发表的报纸和日期都能查询到,对于其他版本的此类书籍,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老师给我们推荐版本的时候,只要这一系列有的,就不会选择推荐其他。苦于这个系列的书实在是太贵,一本书要三十到六十欧,如果有来生,我再考虑收集吧。其实中国的各大学法语系图书馆是应该考虑进口这一系列书籍的,对于搞法语文化文学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帮助。这系列书这么贵还有一个原因是它纸张的材料和装订的方式都很特殊,两千页的纸看来只有一千页那么厚,它的装祯是那么的贵族化,暗金色的外壳,不宣扬,却自有一种厚重温润的感觉在里面。抚摸着这套书的感觉是那么踏实,那是法语文化的重量。另外,我对一个专门出版当代思想对话的“Albin Michel”出版社特别钟爱,都是法 国人思索的精华,统统锁定在形而上,譬如 “向死而生”“智慧与激情的对话”“空与满”“自由思想者的福音”等等 ,除了这类书名,找不到稍微中国人工具理性或 者实用理性的东西,每当我流连在这类书中,我总感觉灵魂在经受某种洗礼,不断地被迫着自我甄别和澄清,并且挣扎着走向自我定位。在别人的思索里,都是自己的影子。
  人们总觉得法国人浪漫。其实通过法国人对书籍的对待,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多么认真的民族。至少它们的精英阶层是认真的,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出版社能使书籍如此完善和系统化。几乎每本书都有专家的序言,不是几页,而是几十页,真正地为读者着想的序言。没有任何意识形态的指挥棒,完完全全的自由思索。我总是读正文前看一部分,读过正文后再读一部分。前面看的是年代背景写作缘起等等,后面看的是评论和分析。之所以放在后面看,是怕它先入为主,影响我的思维。放在后面看反而是一种促进和补充,我站在评论者的肩膀上。正文的后面通常不是“跋”,有时候是大事年表,包括时代的大事和大人物的出生写作年代等等,有时候是关于术语的专门解释,有时候正文的注释和说明。也放在书的最后。当然参考书目是必不可少的,国外对这方面的要求总是很严格。有些书是专门针对初中生和高中生的,那是法国教育部指定的读本。我是个外国人,所以这类书有些就适合我。编书的人非常人道主义,为孩子着想,时常每个章节前后都有提示和说明,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来讲述和启发,章节后面还有专门的提问,能够引发孩子们的很多思考。法国的初中生们都读蒙田拉辛莫里哀卢梭,有些书名和作家我完全不知道,真是无地自容。从法国书籍制作的系统化我总能想到法国也是一个系统化的国家,这种系统有时候过于呆板、滞涩、程式化,甚至不近人情。但有时候能看到它的好,这种规则是一切事件或者行为有迹可循,有法律和条文可以约束和依靠,就连书籍的制作和出版,也是有条不紊,丝丝入扣。在这种系统的东西渗入日常并且成为习惯以后,无形中建构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譬如每一本书的分量都是匀称厚实的,找不到离谱的东西,这种系列形成了一种稳定而和谐的连环,知识和思想在里面条分缕析,为读者建立一个思索和积累的平台。也许人文的重量就是这样滴水成渊的罢,只有无孔不入的人文,才是真正的精神。
  目前,有关中国文化的介绍在法国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周易、道德经、论语、金瓶梅等等古典作品随处可以找到,古代的艳情小说成了某些人猎奇的重点,当代作家的作品也铺天盖地,连卫慧棉棉之流也堂而皇之的入了室,不乏一些感兴趣的人的问津。时常能看到法兰西学院院士程抱一的作品,比如绘画或者诗学研究之类。我见过他女儿安娜的中国思想史,有一本论语是她主持翻译的。法国有一个叫做让列维的汉学家让我特别惊讶,它对中国思想和文化的研究,能给我们这些对自己文化的了解自以为是的人一些相当到位的启发,视角变了,天空更宽广了。我买了一本英国人写于六十年代的(已经翻译成法语)“中国性文化史研究”,其中有关明代的部分,是我下一学年大论文的重要参考资料。然而我必须说,法国大多数人对中国的认识依然很浅薄,它依然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我们的文化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经验所不能理解的,也是难以想象的,他们拥有的印象,仅仅是电视或者所谓文化年的一些影像而已。大多数人的认识,甚至远不如两个世纪以前的伏尔泰。他们知道中国文化在山体的另一面、他们的对面爬上了顶峰,但是不知道山的那一边究竟是怎样的。因此他们依然在山的这一边自恋着,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自恋,因为在他们的视野里,本质上没有其他的文化。即使有,也与他们不相干。
  我对法国的杂志和报纸情有独钟。法国媒体的发达,是超出我的想象的。主要是质量之高超出我的想象。人文类杂志主要由大学教授撰写,而且杂志有一个特点就是系统化专题研究。如果是哲学杂志,就可能以福柯为一期的重点,一大半的篇幅都在关于他的研究上。如果是历史杂志,就可能以路易十四做一个专题,从饮食起居到军国大事,无所不包。有的时候各学科交叉渗透,人文学科自身无疆界。例如文学杂志就有可能做一期尼采或者海德格尔专辑。法国人非常珍爱他们的文化,用我的话说,狗屎都成了宝贝。我经常看到的历史杂志就有五六种,有的是专门阶段的历史,譬如中世纪史,或者专门类别的历史,譬如战争史。这个民族以种种方式抗拒遗忘,用过往的荣光来增添民族的自豪感,颇有成效。他们的社会学很发达,有一本叫做“人类科学”的杂志,内容涉及法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面观察法国的镜子。法国的很多杂志有所谓的“刊外号”,不按月历出版,而是单独的专辑,虽然以杂志的形式,其实跟书差不多。我就常买Telerama的刊外号,其中有关启蒙运动的专辑,是我到现在为止看到的最好的杂志。还有譬如莫奈伦勃朗鲁本斯韩波莫扎特等人的专刊,我也如获至宝地珍藏着。七欧元的杂志算是贵上天了吧,可是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因此花着钱,心中依然无比欢喜。我涉猎的报纸包括世界报,世界外交报,费加罗报等等,最喜欢世界外交报。那里面的文章都值得细细品味,很难想象,一份报纸可以用来细细品味的,多么美好的盛宴。世界报还有文学号专刊,我有的时候自己买,有的时候就到市立图书馆去看。我在国内是完全不看报纸的,到国外算是破了例。想学传媒的朋友可以好好考虑一下法国,在传媒中感受这个自由的国度,自由的思考,不倚仗任何势力,不逢迎不媚俗,也不无中生有,各种声音都能在媒体中听到,是一个活跃而响亮的多声部。走进去,就没法不沉醉。
  于是我想,会有那么一天,我对自己在法国客居的日子深深地怀念。不是那些宏大庄严或者颠沛流离,而是细节,温馨或者充实的细节。在我彷徨无助的时候,思乡情深的时候,孤独难耐的时候,手边有书,心里就会向着平和宁静行走,当我沉浸在书中的时候,我就渴望这样的日子是无穷无尽的,可以在我的四肢浸润和蔓延,仿佛置身于百花丛中,那样的芬芳和蓬勃。灵魂似乎被蔚蓝色的水流漫过,泠泠然作响,透过这天籁,可以窥见天堂的一角,可以给自己一些飞腾和欢欣的力量。这些力量可以缓解和治疗柔软和孤独的时刻,可以在迷茫的时候,摸到一个出口,勇气是情感和冲动赐予的,然而毅力却需要灵魂的支撑,一个持久而坚固的灵魂,不会中途逃逸、改弦易辙的灵魂。所以,读法语书,在法国的文化语境中读书,如同赴一场灵魂的盛宴,需要一定的智慧和热情,当然,更重要的,是爱,属于灵魂的可以仰望也可以慈悲的爱。
  
  
  

作者签名:
星落疑接汉,
月似倚楼悬。
亭幽闻嗅鹤,
主客共卧檐。

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    查看回帖   回  复   


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转自“胡杨林”(www.my510.cn),并付给作者稿费,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