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敏的经典哲理文章[转载]
 
 
海裳依旧  2006-10-27 21:40   收藏:1 回复:0 点击:4895          

   刘燕敏的经典哲理文章
  
  窗里风景
  
  
    太湖之滨有一别墅群,依山而筑,青砖红瓦。在拍卖会上,这18栋面积相同,结构一样的别墅竟拍出18种价格,最高的98万元,最低的48万元,那栋价格最高的到底好在何处?原来站在这栋房子的窗口,波光浩渺的太湖可以尽收眼底,而其他的房子就没有这个优势,多出来的50万元,原来是一窗风景的价格。
  
    你是否发现这样一种道理,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值钱的大多是那些不相干的东西。有时人类所追求的往往也是这些额外的不相干的事情。一位老翁,冒着大雪,独坐在小舟上垂钓,身子冻得嗦嗦发抖,他真的那么急于吃鱼吗?我想他真正寻求的绝不是鱼,肯定是鱼之外的东西。
  
    让人赖以生存的本是阳光,空气和食物,然而人类经常赞美的却是月色和星辰。月光下的漫步,星光下的遐想,对人类而言,好像真正美的回忆都在这些无关的东西上。男女组成家庭,有了房子、家具及其他日用品好像还不够,还需要爱情。爱情是什么?爱情不是油,不是面,不是茶,不是知识,不是智慧,不是逻辑,它好像什么也不是,但是就是这种什么都不是的东西,人人都在追寻。
  
    人生的意趣确实全在那些不相干的事情上,确实全在那些看似无关的东西上面。人与人之间的较量有时也是这样,不是你拥有的实实在在的某种东西的较量,不是金钱、权力、房子的较量,而是与此无关的人格、品行、道德的较量,就像湖畔的那几栋房子,最终值钱的是那口窗户所含的风景。
  
   
  刘燕敏精华网文二题
  
  弯路(刘燕敏)
  
   美国的哈佛大学要在中国招一名学生,这名学生的所有费用由美国政府全额提供。考试结束了,有30名学生成为候选人。
   考试结束后的第十天,是面试的日子。30名学生及其家长云集在上海的锦江饭店等待面试。当主考官劳伦斯·金在饭店的大厅一现身,立刻被围了起来。考生们用熟练的英语向他问候,有的甚至还迫不及待地向他作自我介绍。
   这时,有一名学生,不知是站起来晚了,还是什么别的原因,总之,没来得及围上去。
   他站在那儿,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他看到了被冷落一旁的劳伦斯·金的夫人,于是就走向前去和她打招呼。他没有作自我介绍,也没有打听面试的内容,而是问她对上海的感觉如何。就在劳伦斯·金被围得水泄不通、不知如何招架的时候,他俩在大厅的一角,却聊得非常投机。
   这名学生在30名候选人中,成绩不是最好的,可是,最后他被劳伦斯·金选中了。这件事曾引起不小的震动。有的说,他太幸运了。有的说,他太有计谋了。还有的说,劳伦斯·金简直是个傀儡。然而,不论世人如何看待这件事,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一种现象,谁都无法否认和忽视,那就是,当捷径上人满为患的时候,不妨绕点弯路,这样也许能更快地到达目的地。 [本文从山阳老竹转载]
  
   上帝的獎賞 文/劉燕敏
  
   1963年,一位叫瑪莉﹒班尼的女孩寫信給《芝加哥論壇報》,因為她實在搞不明白,為什麼她幫媽媽把烤好的甜餅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誇獎,而那個什麼都不幹,只知搗蛋的戴維(她的弟弟)得到的卻是一個甜餅。她想問一問無所不知的西勒﹒庫斯特先生,上帝真的是公平的嗎?為什麼她在家和學校常看到一些像她這樣的好孩子被上帝遺忘了。
  
   西勒﹒庫斯特是《芝加哥論壇報》兒童版“你說我說”欄目的主持人,十多年來,孩子們有關“上帝為什麼不獎賞好人,為什麼不懲罰壞人”之類的來信,他收到不下千封。
  
   每當拆閱這樣的信件,他心裏就非常沉重,因為他不知該怎樣回答這些提問。
  
   正當他對瑪莉小姑娘的來信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時,一位朋友邀請他參加婚禮。也許他一生都該感謝這次婚禮,因為就是在這次婚禮上,他找到了答案,並且這個答案讓他一夜之間名揚天下。
  
   西勒﹒庫斯特是這樣回憶那場婚禮的。牧師主持完儀式後,新娘和新郎互贈戒指,也許是他們正沉浸在幸福之中,也許是兩人過於激動,總之,在他們互贈戒指時,兩人陰差陽錯地把戒指戴在了對方的右手上。牧師看到這一情節,幽默地提醒:“右手已經夠完美的了,我想你們最好還是用它來裝扮左手吧。”西勒﹒庫斯特說,正是牧師的這一幽默,讓他茅塞頓開。
  
   右手成為右手,本身就非常完美了,是沒有必要把飾物再戴在右手上了。同樣,那些有道德的人,之所以常常被忽略,不就是因為他們已經非常完美了嗎?後來,西勒﹒庫斯特得出結論,上帝讓右手成為右手,就是對右手最高的獎賞,同理,上帝讓善人成為善人,也就是對善人的最高獎賞。
  
   西勒﹒庫斯特發現這一真理後,興奮不已,他以“上帝讓你成為好孩子,就是對你的最高獎賞”為題,立即給瑪莉﹒班尼回了一封信,這封信在《芝加哥論壇報》刊登之後,在不長的時間內,被美國及歐洲一千多家報刊轉載,並且每年的兒童節他們都要重新刊載一次。
  
   前不久,一位中國人不知在什麼地方發現了這封信,讀後,他通過國際互聯網在《芝加哥論壇報》的網頁上留言,說:“中國民間有一句古話,叫‘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我曾經對惡人遲遲得不到報應感到迷惑不解。現在我終於明白,因為讓惡人成為惡人就是上帝對他們的懲罰。”
  从设定目标开始(刘燕敏)
  
  比赛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来到这儿。可是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封闭而落后的地方。这儿s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漠,据说不是他们不愿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
  
  肯•荣文当然不相信这种说法。他用手语向这儿的人问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一样: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都还是转回出发的地方。为了证实这种说法,他做了一次试验,从比塞尔村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
  
  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来呢?肯•荣文非常纳闷,最后他只得雇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是为什么?他们带了半个月的水,牵了两峰骆驼,肯•荣文收起指南针等现代设备,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后面。
  
  十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八百英里的路程,第十一天的早晨,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这一次肯•荣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斗星。
  
  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凭着感觉往前走,一他会走出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状。比塞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中间,方国上千公里没有一点参照物,若不认识北斗星又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
  
  肯•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带了一位叫阿古特尔的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诉这位汉子,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尔照着去做,三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阿古特尔因此成为比塞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我不知道这个故事能给人带来什么。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认为,一个人无论他现在多大年龄,他真正的人生之旅,是从设定目标的那一天开始的,以前的日子,只不过是在绕圈子而已。
  
  
  
  
  婚姻三境界
  
  作者:刘燕敏
   
  
   
  
  婚姻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和一个自己所爱的人结婚。
  
  第二重境界:和一个自己所爱的人及他(她)的习惯结婚。
  
  第三重境界:和一个自己所爱的人及他(她)的习惯、还有他(她)的背景结婚。
  
  处在第一重境界的夫妻,婚姻相对稳固。
   处在第二重境界的夫妻,婚姻比较稳固。
   处在第三重境界的夫妻,很少见到有离婚的。
  
  在这个世界上,那些白头偕老的人,一生基本上都结三次婚。
  
  第一次是在饭店里,在亲朋好友的恭喜和祝福中,与一个自己所爱的人结婚。
   第二次是在家里,两人经过几年磨合,互与对方的习惯结婚。
   第三次是在家族里,与对方的各类亲情结婚。
   第二次和第三次结婚与第一次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没有隆重的婚礼,也没有亲友前来祝贺,惟一在场的是双方的默契。
   真正的婚姻,往往都是发生在最后的两次。
  
  现在好多人结婚两三年就离婚了,如果仔细地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原因就是没把自己的婚姻从第一境界推入到第二境界。
  
  大家都知道,沸腾的水能杀死细菌。热恋和沸水一样,也能杀灭当事人身上的缺点和不足。
  
  那些热恋中完美无缺的白马王子和小鸟依人的姑娘,进入婚姻这杯不温不火的水之后,缺点和不足会像细菌一样重新回来。
  
  这时你必须跨入婚姻的第二境界,和他(她)的习惯结婚,接纳和包容他(她)的缺点和不足。否则,婚姻就会因根系过浅而萎缩。
  
  那些本来是非常恩爱的一对,几年后莫名其妙地离婚了。十有八九是拒不进入第二境界的结果。
  
  婚姻进入第二境界之后,就很少有人把离婚挂在嘴上。在心理上,他们已接受了对方性格中的不足。有的甚至还把对方的这种不足变成自己的一种关怀。
  
  这时的婚姻是甜美和温馨的,呈现出的最大特点是宽容和互补。
  
  然而,婚姻的温馨并不能代表婚姻的稳固。稳固的婚姻还需要第三次升华,那就是与对方的各类亲情结婚。
  
  也就是说,把你对他(她)一人的爱扩展到他(她)的父母和亲友。并且在这种爱中,对婚姻有了智慧的领悟:
  
  你的另一半不单单属于你,他(她)还属于他(她)的父母和朋友,甚至还属于他(她)自己。婚姻一旦进入这种境界,也便进入禅定的状态,想分开都非常难。
  
  在爱情的世界里,许多男人往往误解婚姻就是娶一个女人,而忽略了还要娶过来女人自身的追求,以及女人身后的背景。
  
  许多女人误解婚姻就是嫁一个男人,而不知道还要嫁给这个男人的习惯和性格,以及这个男人背后的家族。
  
  这种认识上的错误,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看到了不少破碎的婚姻。
  The Miracle Of Berson·Ham And His Grandmother
  
   1983年,伯森·汉姆徒手攀壁,登上纽约帝国大厦,在创造了吉尼斯纪录的同时,赢得了“蜘蛛人”称号。
   美国恐高症康复联席会得知这一消息,致电“蜘蛛人”汉姆,打算聘请他任康复联席会顾问。
   伯森·汉姆接到聘书,打电话给联席会主席诺曼斯,让他查一查第1042号会员。这位会员很快被查了出来,他的名字叫伯森·汉姆。
   原来,联席会要聘为顾问的这位“蜘蛛人”,本身就是一位恐高症患者。
   诺曼斯大为惊讶。一个站在一楼阳台上都心跳加快的人,竟然徒手攀上400多米高的大楼!他决定亲自去拜访一下伯森·汉姆。
   诺曼斯来到费城郊外的伯森住所。这儿在举行一个庆祝会,十几名记者正围着一位老太太,拍照,采访。老太太笑意慈祥,有问必答。
   诺曼斯一打听,了解到她是伯森·汉姆94岁的曾祖母。老人家听说汉姆创造了吉尼斯纪录,特意从100公里外的葛拉斯堡徒步赶来。她想以这个行动,为汉姆的纪录添彩。谁知这一异想天开的做法,无意间创造了一个耄耋老人徒步百公里的世界纪录。
   《纽约时报》一位记者问她:“当你打算徒步而来,是否因年龄问题动摇过?”
   老太太淡然答道:“小伙子,打算一口气跑100公里,对于我,也许需要勇气,但是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只要你走一步,接着再走一步,然后一步再一步,100公里也就走完了。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诺曼斯明白了,恐高症患者汉姆登上帝国大厦,奥秘是他有向上攀登一步的勇气。
   创造奇迹的人,凭借的都不仅仅是最初的那点勇气。但是,只要把最初那点微不足道的勇气保留到底,任何人都会创造奇迹! 撰文/刘燕敏
  成功者
   刘燕敏
  
  1921年6月2日,电报诞生整整25周年。美国《纽约时报》对这一历史性的发明,发表了一篇简短的社论,其中传达的一个重要信息是:现在人们每年接受的信息量是25年前的50倍。
   对这一消息,当时在美国至少有16人作出了反应。那就是,创办一份文摘性刊物,让人们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尽快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这16人中,有律师、作家、不动产推销员,有本来就在新闻部门工作的编辑、记者,有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甚至还有一名国会议员,他们都认为这类刊物必定有广阔的市场,投资创办之后,其收益必将不可限量。
   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这16位有先见之明的人士,都到银行存了500美元的法定资本金,并领取了执照。然而,当他们到邮电部门办理有关发行手续时,却被告知,该类刊物的征订和发行暂时不能代理,如需代理至少要等到明年中期选举以后。
   得到这一答复,其中的15人为了免交执业税,向新闻出版管理部门递交了暂缓执业的申请。只有一位叫德威特·华莱士的年轻人没有理睬这一套,他回到他的暂住地——纽约格林威治村的一个储藏室,和他的未婚妻一起糊了2000个信封,装上征订单运到邮局寄了出去。
   也许,成功等待的就是这种人,他们从不等待时机的成熟,他们知道时机永远都不会成熟。
   总之,从这对年轻人在储藏室里糊信封起,世界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就诞生了。目前,他们创办的这份文摘类刊物——《读者文摘》已有19种文字、48个版本,在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其发行量逾3000万册,读者达1亿人,该杂志社的年总收入约5亿美元。在美国百强期刊排行榜中,多年来位居第一。德威特·华莱士夫妇也由原来的不名一文,成为美国的富豪和有名的慈善家。
   近年来,各国出版界不断有人组织会议,从编辑出版的角度探讨《读者文摘》的成功经验,然而从华莱士夫妇个人角度探讨成功经验的却不多。
   前不久,偶尔在网上看到美国出版署公布的这份历史资料,读后感慨颇深,我想,为什么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聪明人并不少,而成功者并不多?是不是因为很多聪明人在已经具备了不少可以成功的条件时,仍在苛求更多的捷径,从而失去了机会;而成功者则相反,他们从不等待万事俱备,只是竭力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哪怕是非常微弱的一点优势,立即投身进去,让自己首先抓住机会,从而成长起来。
  
  
  
  
  
  山谷中的谜底
   □刘燕敏
  
  加拿大的魁北克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惟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女贞等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这一奇异景观是谜,许多人不知所以。揭开这个谜的,竟是一对夫妇。
   那是1983年的冬天,这对夫妇的婚姻正濒于破裂的边沿。为了重新找回昔日的爱情,他们打算作一次浪漫之旅,如果能找回就继续生活,如果不能就友好分手。他们来到这个山谷的时候,下起了大雪。他们支起帐篷,望着满天飞舞的大雪,发现由于特殊风向,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雪来得大而密。不一会儿,雪松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雪。不过当雪积到一定的程度,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枝
  上滑落。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雪松完好无损。西坡由于雪小,所以除了雪松,还有柘、柏和女贞之类。
   帐篷中的妻子发现了这一景观,对丈夫说:“东坡肯定也长过杂树,只是不会弯曲才被大雪摧毁了。”
   丈夫点头称是。少顷,两人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地,相互吻着拥抱在一起。
   丈夫兴奋地说:“我们揭开了一个谜——对于外界的压力要尽可能地去承受,在承受不了的时候,学会弯曲一下,像雪松一样让一步,这样就不会被压垮。”
   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它是人生的一门艺术。
  
  
  
  愿望与成功之间
  文/刘燕敏
  
  
   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了。一位叫马维尔的记者去采访林肯,他们有这么一段对话。
   马维尔:据我所知,上两届总统都曾想过废除黑奴制,《解放黑奴宣言》也早在他们那个时期就已草就,可是他们都没拿起笔签署它。请问总统先生,他们是不是想把这一伟业留下来,给您去成就英名?
   林肯:可能有这个意思吧。不过,如果他们知道拿起笔需要的仅是一点勇气,我想他们一定非常懊丧。
   马维尔还没来得及问下去林肯的马车就出发了,因此,他一直都没弄明白林肯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真到1914年,林肯去世50年了,马维尔才在林肯致朋友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在信里,林肯谈到幼年的一段经历:
   “我父亲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上面有许我石头。正因如此,父亲才得以较低价格买下它。有一天,母亲建议把上面的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它们是一座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
   “有一年,父亲去城里买马,母亲带我们在农场劳动。母亲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把它们弄走了,因为它们并不是父亲想象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块,只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林肯在信的末尾说,有些事情人们之所以不去做,只是他们认为不可能。而许多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
  
  
  
  
  埋藏了两千年的真理
  
  
  文/刘燕敏
  
  埃及的迪拉玛,被称为魔鬼城,它处在帝王谷的入口处。从比东法老到兰塞法老的600年间,凡是走进小城的外地人,没有不上当受骗的。
   史书记载,第一个来到这里的外地人是位阿拉伯商人,他想贩些银器回国,结果被一个带路的小孩骗走了脚上正穿着的一双皮靴。还有一个来自大马士革城的旅行者,他想到帝王谷去探宝,进城不到一刻钟,就被一个吉卜赛人连钱带行李骗了个精光。据传,印度一位道行最高的巫师漫游至此,也没逃出被骗的厄运,身上惟一的一件东西--铜蛇管,被一个哑巴骗走。
   对于魔鬼城之谜,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说,迪拉玛是狮子、水牛、天狼3个星座在地球上的重心投射点,地理位置特殊,外地人走进这里头脑都要失灵;也有的说,是埃及法老图特安哈门的咒语在起作用,他说“凡扰乱法老安宁的人必死”,在这个入口处,他在用“让你破财”的方式,仁慈地提醒你不要走进帝王谷。
   然而,自从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来到这里,这些说法就被动摇了。因为他作为外地人,在城里住了一年,不仅头脑和原来一样清晰,而且随身携带的东西一件都没丢。有位罗马商人得知此事后很是兴奋。他想,一个能清白地走出迪拉玛的人,一定是破解了法老咒语的人。因为他知道,迪拉玛这座小城是图特安哈门法老有意安排的。据罗马的羊皮书记载:图特安哈门法老的陵墓修好后,为防止盗墓贼入侵,曾把关押在监牢里的3000名骗子秘密流放到这里,法老相信,一类人的智慧能智约另一类人的智慧。
   罗马商人决定去拜访哪位希腊哲学家。他随自己的商队来到希腊,可惜那位哲学家已经去世5年了。希腊人告诉他,哲学家临终前在摩西神庙的石壁上留下过一句话,那句话是他从迪拉玛漫游归来后写上去的。于是,商人来到神庙,凝视着石壁上哲学家留下的话,他禁不住喃喃自语:说得多好啊!说得多好啊!然后匍匐在地,表达对哲学家的敬意。
   2300年后的一天,一位考古学家在迦勒底山脚下挖出7个巨大的石碑,其中的一块刻着这么一行字:当你对自己诚实时,天下就没人能够欺骗你。这句话,正是那位哲学家留下的。不久,希腊政府宣布:摩西神庙遗址被发现。
  
  
  
  
  成功并不是你想像的那么难
  
   文/ 刘燕敏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已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力内时,他又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已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已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学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是你想像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一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个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
  
   惊喜之余,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正坐在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后来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因为它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亚汽车公司的总裁。
  
   我没有读过这本在韩国曾引起轰动的书,我也没想过去找这本书读,凭我的人生经历,我已经感知到了它要说的一些道理:人生中的许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该克服的困难,也都能自已克服,用不着什么钢铁般的意志,更用不着什么技巧或谋略。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刘燕敏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不起眼的动物叫吸血蝙蝠。它身体极小,却是野马的天敌。这种蝙蝠靠吸动物的血生存,它在攻击野马时,常附在马腿上,用锋利的牙齿极敏捷地刺破野马的腿,然后用尖尖的嘴吸血。无论野马怎么蹦跳、狂奔,都无法驱逐这种蝙蝠。蝙蝠却可以从容地吸附在野马身上,落在野马头上,直到吸饱吸足,才满意地飞去。而野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无可奈何地死去。然而动物学家们却认为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远不会让野马死去,野马的死亡是它暴怒的习性和狂奔所致。
   现实生活与这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很多时候将人们击垮的并不是那些灭顶之灾,而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生活要求人们不断地清点,看清忙忙碌碌中哪些是重要的,是必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或是无须劳神去忙活的。然后,果断地将那些无益的事情抛弃,不去理它。
  
  
   那句话
  
   1968年,在墨西哥奥运会的百米赛道上,美国选手吉·海因斯撞线后,转过身子看运动场上的记分牌。当指示灯打出9.95分的字样后,海因斯摊开双手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话。这一情景后来通过电视网络,至少有好几亿人看到,由于当时他身边没有话筒,海因斯到底说了句什么话,谁都不知道。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前夕,一位叫戴维·帕尔的记者在办公室回放奥运会的资料片。当再次看到海因斯的镜头时,他想,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人在百米赛道上突破10秒大关,海因斯在看到纪录的那一瞬,一定替上帝给人类传达了一句不同凡响的话。这一新闻点,竟被400多名记者给漏掉了(在墨西哥奥运会上,到会记者431名),这实在是太遗憾了。于是他决定去采访海因斯,问他当时到底咕噜了句什么话。
   凭着做体育记者的优势,他很快找到海因斯,当他提起16年前的事时,海因斯一头雾水,他甚至否认当时说过话。戴维·帕尔说,你确实说话了,有录像带为证,海因斯打开帕尔带去的录像带,笑了,说,难道你没听见吗?我说,上帝啊!那扇门原来虚掩着。
   谜底揭开后,戴维·帕尔接着对海因斯进行了采访。针对那句话,海因斯说,自欧文斯创造了10.3的成绩之后,医学界断言,人类的肌肉纤维所承载的运动极限不会超过每秒10米。看到自己9.95秒的记录后,我惊呆了,原来10秒这个门不是紧锁着的,它虚掩着,就像终点那根横着的绳子。
   大家都觉得,海因斯的那句话给世人留下了启迪。不是吗?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有真实的付出,就会发现许多门都是虚掩着的。在爱情上,你付出真诚,你会发现姑娘的房门是虚掩着的;在学问上,你付出勤奋,你付出智慧,你会发现财富的大门是虚掩着的……
  
  
   奇妙的落差
  
  1994年,第六届国际田径锦标赛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举行,法国《体育画刊》的一位记者,拍了100多幅运动员流泪的场面,他剔除掉那些因成功喜极而泣的运动员的照片,而把失败者哭泣的照片发回了国内。
   一位叫阿穆·沃尔森的编辑在编排这些照片时,突发奇想,何不把他们夺冠狂欢时的照片一并刊发呢?这样能以巨大的反差,给读者强烈的震撼。于是他从网上搜索出这些运动员在国内夺冠时的照片,把它们编辑在一起,标上时间和成绩。
   《体育画刊》出版之后,一位读者写信来说,你们这伙编辑简直是一群白吃饭的混蛋,因失败而哭泣的成绩怎么会比因成功而狂欢时的成绩高?请立即把它们更正过来。收到信后,阿穆·沃尔森非常紧张,以为一定是自己因工作疏忽,把成绩标错了。于是赶快翻阅资料,在多方核实、反复对照之后,他发现自己没有错:这些运动员哭泣时的成绩确实比在国内夺冠狂欢时的成绩高。
   沃尔森心中的石头落地之后,一种从未有过的疑惑却悄然升起。斯蒂文森是他熟悉的运动员,他在法国1500米比赛中是以3分46秒43夺得冠军的,这次他跑出了3分45秒56的好成绩,仅以0.32秒的微弱差距屈居亚军,这次他应该高兴,可是照片上的他却是如此沮丧,泪水几乎流到了嘴角;格拉齐亚妮是有名的跳高选手,这一次她跳出了她的最好成绩,只以0.5厘米的差距低于墨西哥选手屈居第二名,她哭得也是如此伤心。这是为什么?
   阿穆·沃尔森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次他听到13岁的女儿抱怨说:“我老了,彻底地老了!”他才突然明白,那些选手之所以哭泣,并不是他们跑慢了,而是有人跑在了他们前面。
   同样的道理,在我们这个到处充斥着竞争的社会,有些人之所以会觉得职位低,之所以觉得贫穷,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职位真的低下,物质生活真的贫穷,而是感到有人比自己的职位高,比自己更富有。
  

转载    回  复   


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转自“胡杨林”(www.my510.cn),并付给作者稿费,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