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絮语
 
 
散步  2003-08-15 05:31   收藏:2 回复:5 点击:5463          

   节日的背后大都有一个悲剧情节
  快乐的背后总掩藏着乐不起来的故事。
  
  一个日子被定为节日,也就赋予了一定的涵义而变的不普通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延续,沉淀出一个个不普通的日子,节日的由来成为民俗文化中闪亮的一道风景。中国人传统的节日很多,每个节日都有一段故事,但人心里最重的,要数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这几个了。此外,元宵节、七夕,盂兰盆节也是民俗中影响比较大的节日。
  春节源于年兽的传说。年兽是只可怕的动物,在岁末的时候出来吃人。悲惨的命运无法抗拒,没有谁知道噩运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无奈中全家团聚吃顿丰盛的晚餐,然后等待可怕的死亡降临。在临死之前顾念着情意,可以看出中国人是多么善良敦厚的民族。后来没被年兽吃掉的人,偶然发现了年兽怕红色,所以每年的岁末人们都在家门口贴红纸,避年兽,逐渐演变成了过年的习俗。多少年过去了,那只可怜的年兽再也没有出现过,我想是吃不到人饿死了吧,可是春节的名堂保留了下来,万民同悲变了举国欢庆,那顿难以下咽的告别晚餐也成了欢乐的盛宴。
  同样出于神话传说的还有中秋的由来,八月十五月儿圆,人们吃月饼、赏月、饮酒、赋诗,吟哦之中偶一回眸,那月宫里的嫦娥依旧垂泪,在这个嫦娥夫妻的分离的日子里人们享受着团圆的快乐。
  相传远古时候,天现十日,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竭,百姓苦不堪言,这件事造就了英雄的后羿,登昆仑,运神弓,射九日,救民水火。于是,嫦娥芳心暗许,不久,这英雄美人成了夫妻,皆大欢喜的结果成了一出悲剧的开头。
  奔月的故事有完全相左的两种说法。
  一说后羿从王母娘娘处求得不死药,交给心爱的妻子保管,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门客蓬蒙看到,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毅然自服灵药,奔月成仙,英雄的老婆也成了英雄。
  后羿回到家,听了侍女们哭诉,又惊又怒又悲。惊家门巨变瞬息之间;怒蓬蒙逃之夭夭,泄不了愤;悲从此恩爱夫妻天上人间,团聚无期。悲愤的后羿,只有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却发现月影里嫦娥浮现,于是后花园里摆香案,供蜜食鲜果,遥祭以寄相思。百姓闻知也纷纷效仿,这一天正是八月十五,自此,年年中秋拜月。
  另一种说法则出自典籍,《淮南子.览冥训》中说,后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被妻子嫦娥偷吃,身不由主飘飘然地飞往月宫,住在凄清冷漠的广寒宫内苦熬无边的寂寞岁月。宫曰广寒,那清冷的生活可见一斑。《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
  前者绚丽而浪漫的调子歌颂赞美嫦娥,与后者一个失足青年的形象相比较,更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的加工修饰,使嫦娥的形象映衬了满月的美丽,也算是老百姓的唯美心态吧。然而,英雄史诗般的神话同时暗淡了浪漫爱情的光彩,使得后者的故事却更加能打动人,引发文人骚客的喟叹,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嫦娥》诗深刻表现了她的寂寞和悔恨:“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也是中秋月语中的上上之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像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自古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中间刻骨的思念写的淋漓尽致,末句更成了千古传唱的祈愿名言。
  与春节中秋不同,端午和清明的来历则另有其法,皆出自前古名人的轶事
  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楚秦交恶,楚为秦所败而忍辱受欺,楚怀王想联齐抗秦。狡猾的秦昭襄王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相会立盟。去与不去,楚怀王犹豫不定,大夫屈原看到了秦国的险恶用心,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力谏不去。公子子兰畏秦,劝楚怀王去,理由是:“柰何绝秦欢!”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就上了秦国。殊不知此一去要“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楚怀王入武关,立为鱼肉,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割黔中土地,楚怀王还算一代君王。硬着头皮撑住了,于是被软禁。接着,秦知会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楚大臣们则立太子为新君,拒绝割地。是为楚顷襄王。也许是公子子兰的愚蠢帮助新君登上了龙椅吧,楚顷襄王也让他坐上了令尹的椅子。后来楚怀王死在了秦国。
  自古忠奸不两立,楚国人外仇未报,内部先起了麻烦,大夫屈原的耿耿忠心和卓越才干招来了子兰和靳尚的仇视。在顷襄王面编排屈原。楚顷襄王把屈原革了职,放逐湘南。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三闾大夫悲愤难捱,留下一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觽人皆醉而我独醒”怀沙自沉。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老百姓的心是善恶的镜子,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茫茫水面,却找不到一代英烈的尸体。于是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千年之中,竞救演化成龙舟竞渡,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成了粽子,皆源于对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纪念。
  屈子没有挽救楚国数十年后的灭亡,,却留下了千古的端午。作为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也许读不懂《离骚》《九歌》《天问》,但有谁不过端午?
  清明节的由来没有劫后余生的欣喜,没有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没有远在江湖心系国难的悲壮,却多了些亲近的浓郁乡情。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又是节日。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古中国地理上属于黄河流域,在这个时候,寒冬过去,万物复苏,风和日丽,草长莺飞,桃红柳绿,生机勃勃。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三统历》:“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是我认为对“清明“二字最好的诠释了,首先,以农为本的先祖们钟爱这个日子,是因为又一个耕种的季节来到了,所以有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
  清明作为节日的流传,源于介子推的故事,从品节上讲,和屈原投江有着同样的震撼。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计害申生,逼走重耳,重耳流亡十九年,受尽屈辱,众臣陆续弃他而去,介子推不仅能追随始终,并割股救主,成就了晋文公后来的一番霸业。
  晋文公执政后,封赏同甘共苦的臣子,却忘了介子推。待文公想起来的时候,介子推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文公遍寻不到。放火烧山,要逼介子推出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火熄之后,发现介子推母子抱柳而亡。柳树树洞里留下了血诗一首: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从此深藏血书,葬诤臣,立祠堂,改绵山为“介山”,并晓谕全国,此日禁忌烟火,定为寒食节。翌年,文公素服徒步,登山祭奠,却见焦枯的柳树绿绦漫舞,如介氏复生。文公遂赐名“清明柳”,定清明节。以后,一襟血书鞭策着晋文公励精图治,列春秋五霸
  之后,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逐鹿中原,苦战之后,终逼得项王英雄气短,自刎乌江,而得天下。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清明节欲祭拜父母坟墓,以告之在天之灵。岂料连年战乱,墓地无人照管,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杂草丛生,墓碑东倒西歪,有断落,有破损,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高祖率众部下查看所有的墓碑,直到黄昏也没找到父母的坟墓。最后只有祷告上苍,碎纸迎风,靠神灵的指引找到父母之墓。从此年年祭拜,民间效仿,始成风俗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崇祖尚亲意识的固执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至唐,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祭祖、上坟、扫墓,表示对先人的敬意和孝思。据《旧唐书》记载:“寒食上墓,礼往无文,近代相沿,以成俗,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为五礼,永为例程”。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从此大盛。有一首唐诗这样描写当时的情景:“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清明插柳,是又一大风俗,源于晋文公戴柳悼亡,后因黄巢起义约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变为插柳。插柳还有一种说法: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柳别称“鬼怖木”,因此纷纷插柳以辟邪,《齐民要术》里记载:“取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
  清明时节,斜风细雨,给故去的亲人三炷清香,一摞黄纸,寄托哀思,祈求护佑,也就成了中国人生活中最质朴的一个日子。此外,清明前后还有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赐火,踏青,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皆有出处,有讲究,有记载。可见清明节日的在中国人心中的份量。
  重阳节,是又一个的民俗节日。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数,双阳相重,故名重阳,又称重九。重九成为节日,据文字记载可以早到汉代,《西京杂记》载:“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可见西汉时已有重九节。
  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的来历,传自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戴茱萸囊,盖始于此。”桓景从师命登高避祸,佩茱萸,饮菊酒,举家脱逃大难,而后人人仿效,世代相传,于是有了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黄菊吐芳,故而九月也叫“菊月”,重九也叫“菊节”、人们就有了赏菊、簪菊、饮菊酒、食菊糕的习俗。经过二千多年的变迁,到了今天。以九九重阳其长久之义,定为老人节,在这一天尊老敬老,探望父母长辈,祝他们安康长寿,是时代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涵义。
  和这些节日一样,元宵节的花灯会,七夕节的鹊桥会,盂兰盆节放河灯,冬至吃饺子等等,每一个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都蕴含了五千年文明的的丰富内涵,都有一段故事可以挖掘,有一种思绪可以寄托,亲情、爱情、友情、乡情,这些在现代社会里逐渐淡漠,逐渐被人忽视的珍贵感情,在每一个节日里被唤醒,绵绵长长,久久远远,温暖着在孤独和冷漠里挣扎的都市人。
  这一个个节日的由来,演变和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都源于那些悲情故事,源于大悲之后的大喜,大难之后的大幸,先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无论是悼亡、祈愿、还是追思,避难,都给了这些日子荣宠,让他们不同于别的时间。每一个这样的时光,我们要把最美最真的祝福送给亲人,送给朋友,送给陌生人,把最质朴的感情流露出来,把最纯洁的内心袒露出来,才无愧于这一份传承了五千年的悠远民族历史。
  节日演变到今天,对一些人也许成了一个放纵一刻的借口,但愿这些充满悲情和壮烈的故事不会在我们这一代人失传,给后世仅留下一个个滥情滥性滥行的灾难日。也许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我应该这样说,节日是没有快乐文字的,血泪谱成的乐曲即使弹出了欢快的节奏,听得懂音乐的人,还是要去探究那血泪的历史,悲情是人心里永远的结。
  

作者签名:
走山一路,走水一路,无非走心情一路
品茶味道,品酒味道,不如品人情味道

原创    查看回帖   回  复   


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转自“胡杨林”(www.my510.cn),并付给作者稿费,否则即为侵权。